一、生字知识
码 | 查字典 | 音序 | M | 读音 | mǎ | 部首 | 石 | 笔画 | 三画 | 字义 | ① 表示书目的符号② 堆叠 | 组词 | ① 数码、号码、代号、解码② 码砖、码齐、码放 |
二、生词知识
魁梧【kuí wú】
词义:身体强壮高大。 例句:爸爸身材魁梧,英俊潇洒。
派遣【pài qiǎn】
词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例句:今年爸爸被祖国派遣到非洲执行维和任务。
化险为夷【huà xiǎn wéi yí】
词义:夷:平坦、平安。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 例句:亏他反应机敏,一场车祸化险为夷。
炫耀【xuàn yào】
词义:故意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
例句:李敏数学考了100分,她在同桌面前炫耀了好几次。
威胁【wēi xié】
词义:用武力吓唬人、逼迫人。 例句:歹徒威胁人质的家属:“再不拿钱来,我就杀了人质。”
咆哮【páo xiào】
词义:指野兽的吼叫声。 例句:风大浪急,黄河在咆哮。
袭击 【xí jī】
词义:突然地发起进攻。 例句:敌人被我军发动的突然袭击打得溃不成军。
出使【chū shǐ】
词义:代表国家去访问。 例句:郑和出使了几十个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浩浩荡荡【hào hào dàng dàng】
词义:形容水势大。本课指郑和率领西行的船队声势大。 例句:参加冬季环城长跑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五台山体育馆。
扶老携幼【fú lǎo xié yòu】
词义: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形容成群结队而行。 例句:清明节到人,人们扶老携幼,来到烈士陵园祭扫先烈。
镇定自若【zhèn dìng zì ruò】
词义: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乱,不改变常态。 例句:方志敏在敌人面前镇定自若,威武不屈。
严阵以待【yán zhèn yǐ dài】
词义: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例句:我军严阵以待,只要敌人胆敢侵犯,叫他又来无回。
近义词
- 率领——带领
- 配备——装备
- 壮观——壮丽
- 乐意——愿意
- 凶险——险恶
- 宏大——盛大
- 流传——传扬
- 魁梧——伟岸
反义词
三、句子知识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古代的交通不怎么发达,主要靠水上的船只,但像郑和下西洋这样庞大的船队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很少的,甚至是没有的,所以说,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这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具有探索精神。通过远航,中国人的眼界开阔了,促进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往。
四、课外知识
郑和七次下西洋概况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郑和: 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