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①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③梁俪④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⑥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⑦,更⑧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⑨,是固⑩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 注释: ①径:直往。 ②垠:yín,边;界限。 ③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④俪:lì,栋梁。 ⑤箭:箭竹,竹子的一种。 ⑥数:cù,密,与“疏”相对。 ⑦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⑧更:经过。 ⑨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 ⑩固:通“故”。 1、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语境,“及是,愈以为诚有”中的“诚”,应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chéng ⑴真心,不虚伪。《列子·汤问》:“帝感其~。”(上帝被愚公的真诚精神感动了。) ⑵确实,的确。《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与倍项羽邪?” ⑶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逾黄茅岭而下(逾:________) ⑵其一少北而东(少:________) ⑶窥之正黑(窥:________) ⑷良久乃已(已:________) ⑸益奇而坚(益:________) ⑹愈以为诚有(愈:________) ⑺则其果无乎(果:________) ⑻而独为是物(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是二者,予未信之。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和《小石潭记》是姊妹篇。比较阅读两篇文章,看看作者写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确实 2、⑴越过。 ⑵稍微。 ⑶看。 ⑷停止。 ⑸更加。 ⑹更加;越。 ⑺果真。 ⑻这;这个。 3、⑴那些石头疏密俯仰的样子,好像是聪明的人安排的一样。 ⑵有人说:“小石城是造物主用来安慰那些德才兼备却辱没在这里的人。” ⑶这两种说法,我不相信。 4、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样的,都是借描绘被遗弃在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泻怨愤抑郁的心情。但角度有所不同,《小石潭记》主要表现作者谪居生活中的孤寂悲凉的心境,《小石城山记》主要抒发作者有报国之才而不能施展又反遭辱没的不平之气。 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路的尽头。上方的山石形成了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像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用一块小石子丢进去,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咚咚的响声,那激越的声音,好久才消失。盘绕着石山可以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箭竹,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那些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有俯有仰,好似智者的有意安排。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我认为造物者确实存在。但又奇怪他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却放在偏远的永州,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造物者倘若不应该这样做,那么难道果真没有造物者吗?有人说:“小石城是用来安慰那些德才兼备而在这里受屈辱的人。”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造就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