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说课稿
信息发布者:香草
《桥》是五年级下学期第四组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人的故事”。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也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语句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建议本课授课2课时,准备包含洪水无情图片的课件辅助教学。课后延伸拓展,阅读选读课文《丰碑》。
依据教材特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评:是教材、课标的要求吗?长期以来,读与写在理论上的相互融合一直视为一种定律,但实际效果并不好。也一直解决不了作文教学老大难问题。应如何结合,需要我们再认识。一味强调读写结合,很可能使学生既读不好,也不能相得益彰,很多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主要原因是课文语言之精粹,思想之深邃,大大超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小学生就更难以直接仿效。更何况,教材根本不是按照作文训练的要求来编的,实际上是很难结合的。如果从以学定教来审视读写结合,很多课文的语言与思想大大超过学生实际水平,要求领悟写作特色则对学生要求太高。所以,这篇说课设计在教学目标上的制定脱离了学生的学情,值得商榷。]
3.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以及题目的深刻含义。
根据五年级下学期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评:实际上很难做到,反而导致读的浮躁与肤浅。] 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在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为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评:确定难点的依据是什么?恐怕教师还不明白,这完全是以学定教。]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立意很深,文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及场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和多媒体课件来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以“桥”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围绕“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层层深入地品读文句,体会作者的表现手法[评:学生能体会吗?],理解“他像一座山”的深刻含义。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基本思想,以读为本,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沉淀、积累、运用。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一、以“桥”为切入口,整体感知,初步入情
一读课题。首先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初步从外观感知文中的“桥”是一座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二读课题。[课件展示文中插图]接着直奔主题,读文后引导学生思考: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 生死桥 、逃命桥 、生命桥 、救命桥 、希望桥……假想那令人心惊的一幕幕,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沉重的,郑重的)
二、细读课文,抓重点词句,感受桥的“无奈”
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来袭时唯一的逃命桥。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从“像泼、像倒”“跳舞”、“狞笑中逼近”等词句引领学生体会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从简短精悍的文字中读出形势的危急。
伴随着视频,教师再用充满激情的语调将学生带入到那千钧一发的情境中:山洪在咆哮,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它如猛兽般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接着引领学生想象:如果你也是这村里的一员,你有什么感受?[评:没有生活体验。因此,让学生想象很难很难!] 你会怎样?看,文中的人们不也是如此——
画出写人们反应的句子。品读,由“跌跌撞撞”一词想到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都快崩溃了,几乎失去了理智[评:不是崩溃,也不是失去理智,而是慌乱!跌跌撞撞只是形容在水里奔跑十分困难,而不是描述精神状态的,更不能联系上崩溃和失去理智。否则老支书就指挥不动了。]。试想,这样一座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怎能承载得了疯狂的拥挤踩踏?
在这危在旦夕的时刻,急需要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三、紧扣文眼,在读思议中,感悟老汉的精神
老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让我们穿越时空,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的人生选择,留下的感人事迹。
请同学们读7——23自然段,老汉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请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他像一座山。这是最能概括老汉形象的句子,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密码。教师可由此启发学生质疑: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
找到描写老汉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启发学生分小组读、思、议。交流后相机指导有表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可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老汉在危急之中的威严、镇定、无私,的确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这样的老汉怎不受人拥戴?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评:感受到的不是人间有爱,而是悲壮凄美、令人震撼的场面与老支书奉献与牺牲的精神。思想概括要准确!人间的爱不是作者要表现的主题。]
四、深化文本,于疑惑处,更敬老汉品质
当学生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感知的时候,文章没有在此嘎然而止,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既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教师可抓住文中让人费解处引领学生边读边思考: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的腰际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是否有矛盾呢?
(1)“揪、吼、凶”和 “推”矛盾。
(2)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和推老汉先走矛盾。
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的确令人费解,充满了矛盾!学生思维的火花被激发,通过吟诵下文,可知老汉原来是小伙子的父亲,小伙子原来是他的儿子。此时,教师为让学生更入情地走进文本,体会人物形象,可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入文章中,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一起深情地朗读14——23自然段,来想象这感人的画面,来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学生的思维并不能浮于表面,读文后启发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如果再给老汉一次选择,老汉还会把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吗?如果给他一个跟儿子解释的机会,他又会对儿子说些什么?从而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处。认识到老汉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推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这是老汉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最简单也是最壮美的一个动作!
这样的老汉最终没有留下,和他儿子一起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
此时,教师激情澎湃,引领学生以桥为线,回顾全文,老汉的高大形象自然铭记在学生心中:
其实就在木桥前,在没腿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生接:他像一座山。)
就在木桥前,在没腰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生接:他像一座山。)
就在木桥前,在没胸部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生接:他像一座山。)
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让儿子一走了之,但是——(生接:他像一座山。)
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和儿子一走了之,但是——(生接:他像一座山。)
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样的老汉。[评:这就形式化了,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
洪水吞没了木桥,吞没了儿子,吞没了老汉,但凶猛的洪水永远吞不没的是把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精神!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无愧于天地;作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五、读写结合,激情表达自己的哀思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对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当学生被文本、被人物深深感动时,教师刚好引领他们心动而辞发:
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老汉,我不知道你是谁,你叫什么名字,我却知道你为了谁。面对着残破不堪的木桥,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播放音乐。[评:切忌搞这种形式主义!]
六、三读课题,回归“桥”,总结全文
再读课题,你对桥又有什么新的感受?此时课题“桥”还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吗?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
①老支书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把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
②老支书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
③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评:这一点对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太过牵强!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的痕迹仍然存在。]
师总结:
老汉,您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
您更像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
板书:
16桥
一座山 高山仰止 父爱如山
党支部书记 一座桥 生命桥
洪水无情 ,人间有爱
[评:课文主题并非是突出这一点。] |
|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