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信息发布者:香草
因此,我将教学重难点放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领会樟树体现的可贵品质及象征意义。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宋庆龄本人及其所在的年代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久远,要学生单纯从课文樟树的描写去体会宋庆龄身上的樟树精神着实有点困难。为了让他们真正读懂课文,就必须让学生知道其人其事,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逐步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多媒体演示、图片、拓展说话等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理解。
同时,我也将引导学生有机地融合课内课外知识,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注重人文性。
下面,我要主要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插图及网络图片,让学生与国母宋庆龄跨越时空见面,重点介绍为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美满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20世纪最伟大的妇女之一。为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可介绍宋庆龄毕生致力于少年儿童文化教育福利事业。是全国少年儿童慈爱的祖母。
板书课题,重点理解“故居”的含义、为“龄”字正字音、明字形。
通过指名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及时正音。
接下来,我将从两大方面展开教学:
1.伟大不弃平凡——引起好奇
出示第1-3自然段及最后一个自然段,默读并质疑,为什么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游客在瞻仰宋庆龄故居时又总爱与樟树合影,借机随文识生词,领会“瞻仰”与“崇敬的心情”的关系。作者制造“对立”,即平凡的樟树和伟大的国母之间能有什么联系呢?无疑,这样的写法能激发读者往下读、深入读的兴趣。
这是作者茹志娟在行文时的巧妙之处,可以此文为例,建议学生在日后叙事类文章的写作中也借鉴这种写法,制造“对立”“矛盾”,引起读者好奇心,引发阅读兴趣。
2.“爱”她何必明说——借物喻人
(1)树的宝贵
①出示第四自然段,体会“蓬蓬勃勃”的外形美,应关注以下两点:
一是抓住关键词语,从“枝干粗壮”、“四面八方”、“远远的”、“稠密”(随文识字)、“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好这个自然段。
二是拓展说话,在领悟关联词“无论……总是”的基础上,结合樟树“四季常青”的特点,想象:无论是在……的春天,是在……的夏天,还是在……的秋天,或者是在……的冬天,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②出示第五自然段,体会“香气拒虫”的内在美:
我将引导学生在对比樟树和别的树木之间的差别中进行阅读。从“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怕”等词语领会别的树木对虫类的侵蚀没有抵抗力,只能任由虫类腐蚀全身直至死亡而手足无措;而无论什么情况却没有任何虫类敢靠近樟树一步。原因就在于樟树有“永久保持”、始终“不变”的香气,抓住关联词“即使……只要……就……”,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读好第五自然段,应该包含对别的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语气,对樟树却是无比崇敬庄重的语气。
(2)人的品格
介绍宋庆龄的小故事,出示资料: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敌人因她英勇和高贵的品格,不敢迫害她。引导学生体会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其实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宋庆龄。赞美樟树,就是赞美宋庆龄。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以此文为范例,可以培养学生另一种能力,那就是领悟“物”与“人”之间的联系,教会学生要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精神,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感受“借物喻人”所体现的人物的优秀品质,并逐步受其熏陶。
我的板书设计将根据文章的脉络分为总分总的形式,开头总起——宋庆龄不愿搬家,结尾总结——游客合影留恋,中间部分分述外形美和内在美。并突出“蓬蓬勃勃”和“可贵”这两个关键词。
作业设计应体现开拓性:继续搜集宋庆龄的资料,然后以“我崇敬的宋奶奶”为主题举行一次故事会。 |
|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