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反思性说课
信息发布者:香草
生活太忙碌了,我总是怀揣着美好的愿景,如果能像张志和那样小隐隐于野,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该多好!所以我就选择执教《渔歌子》。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这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润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同学们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这节课我是分六个板块进行教学的。分别是: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师生趣谈自己名字的来历,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与导入新课巧妙地结合,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诗词教学,贵在一个“诵”字,意境、情趣全是诵出来的。交流反馈对词的整体感受,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词。为全词的学习奠定一个基调。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所以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溶词于故事、历史之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丰满对词的认识。在配乐想像、反复吟诵、学生板书合力作用下,一幅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渗透进学生的身心。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词人“心志平和”的生活追求,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讲,理解是一大难点。引入两个哥哥的相关典故,引导学生反复的对答、引读、角色体验。一步一台阶,在无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可以到达预设的高度。五、对比拓展,升华情感。一堂课光教学一首诗词,容量是很小的,也是非常单薄的。所以补充拓展了他的另一首《渔歌子》,这首《渔歌子》也是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一首词,与本单元的专题很符合,同时它里面表达的“醉宿渔舟不觉寒”和前首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够引领学生能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对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泊名利的张志和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一首词的方法学习这首词的同时,也解决了课文的第二个重点: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我想每篇课文只是一个凭借,教师如果能善于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这样就能够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六、哼唱歌曲,布置作业。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多年前说过什么话可能容易忘记,可对于多年前唱过的那些歌却没那么容易忘记!事实证明:孩子们一旦会唱古诗词,那也就背下来了,并且经久不忘!所以我最后让学生跟着唱一唱这首词,希望他们能感受到音乐的美,进一步体会整首词描写的意境,在幼小的心田上播下美的种子。
林清玄说:“人总是需要一些温暖。哪怕是一点点自以为是的纪念。”上述这些都是我自以为是的内容,让各位老师见笑了!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接下来说说我认为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1.朗读要注意有目的地读,有层次地读,有实效地读,让学生读得更到位。2.当学生在白纸上写景物时,我要求用水彩笔写。其实可用钢笔写字彩笔涂景,这样更能凸显汉字的美。3.课堂上学生的发言还算积极,但我倾听时却不够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门艺术。4.其实整堂课下来觉得自己还是不够淡定,内心不够平静。5.学生想象画面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闻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四个连问可以分开问。
虽然课上完了,但值得反思的还有很多很多,我定会且行且思且实践! |
|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