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风
信息发布者:香草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着力在三方面的追求:
一、追求教学优美
《风》以儿童的口吻描述大自然风的特征,富有童真童趣,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如何把诗歌中蕴含的优美传递给学生呢?我在教学中采用欣赏读,想象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品赏诗句,渐入诗境,生发诗情,进入一个灵动可爱的“风”的世界,真切感受风的淘气可爱。诗歌如此优美,教学寓美于教,这本是我追求的和谐共生的理想课堂。
二、追求学生灵气
语文课是灵性的,这种灵性潜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也是朴素的,文字常常显得那么的宁静,只有当人们阅读思考,它才显现丰富的内涵。我想把学生引入自然的树林,小河,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诱发学生学习的灵气,想在诗歌创编中让学生出闪现智慧的光芒,如“当红领巾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跳舞了。”这样的句子等。让“风”走近学生的心灵、展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自由的翱翔,使得师生享受语文学习的灵性和诗意。
三、追求教学扎实
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扎实有效呢?我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把“认字学词”和“朗读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来认识世界,感悟自然万物,力求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和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原则。在教学中,我勇于尝试,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想,有空间可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并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这节课我在以下几方面的感受特别深:
1、 注重积累、学以致用
在开课揭题后,我引入了三个描写风的成语,分别是微风习习、风起云涌和狂风怒吼。这三个成语表示了3种不同程度的风。学生从看图片和听老师的描述中感知了四字词的意思。在学完小诗,感知了文中风的特点后,让学生进行运用,从积累的四字词中选择一个来形容文中的风。学生很容易就选到了微风习习。这样的设计巧妙地进行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2、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教学中,以形式多样的朗读,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我设计了多处读文,初读时解决字词正音,语句读通,渗透识字方法;再读时正确、流利;默读时,学会边默读边勾画,找到描写风的语句;细读时,具体而深入,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想象诗句内容,从而内化理解。他们通过反复的吟诵、质疑及对关键字、词的琢磨中领悟诗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风”的形态,特别在一些重点词语颤动、点头、起波纹的理解上,为避免机械乏味的分析,变枯燥的讲解,我为学生找到精美的画面,再通过表演读、想象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我请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诗句,由于学生有了“自悟”的过程,学生对这首诗歌已有了较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已能吟诵得琅琅上口、入情入境了,仿佛自己已置身于风中了。学生的语感进一步得到培养,语文素养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
3、扩展思维,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挖掘教材,因此我抓住教学重点、难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学完诗歌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进行拓展: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像风还来到哪儿?先说风来到哪儿,再仿照课文编儿歌。编儿歌时兴趣盎然,当孩子们当的作品写在单子上呈现出来时,不得不对他们的成就表示赞叹!说()由于紧密联系生活,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答案真是多姿多彩、令人赞叹。读小诗风时,更是兴趣高涨,入情入境。课后我还让孩子们在写的小诗下面画出小诗中的风。他们在学习中,写风、画风、颂风,真是一举多得呀!
诗歌,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诗歌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通过《风》这一课的教学和思考,我有了许多的收获。 |
|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