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在《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寻访隐者,有没有见到? 2.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这首诗中,诗人很幸运,他不仅见到了,而且将见到的情景写下来,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所见》。 3.释题: 见是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什么?(诗人),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第二板块: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 预习作业1:
课前你查阅了有关诗人的资料了吗?你了解了诗人吗?
简介作者袁枚。(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位有贤名的县令。代表作《随园诗话》)
●预习作业2
1. 指名朗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2.自由读诗,圈画生字,读准字音。自由读熟后,在小组内互相朗读。
3.理解诗句中字的字意。
4.交流诗句的意思。
5. 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
6.什么样的孩子叫牧童?
第三板块: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1.默读思考:在《所见》一诗当中,你见到了什么情景?
2.老师见到了两幅图,你知道是哪两幅吗?
●歌唱图
1.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出示图)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他的歌声怎么样?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
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它的意思。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谁明白了,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补充)
6.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指名——齐读)
7.再读读,这两句中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看谁最能会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帮忙。
重点理解“振”、“林樾”。
林樾: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周围的树怎么样?
振: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
8.多么快乐、活泼的小牧童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9.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捕蝉图
10.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1.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
1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指导
13.还有不懂的吗?,大胆地问。重点理解“意欲:心想”。“闭口立”用动作演示。
14.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
第四板块:总结内化
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