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课稿
信息发布者:香草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下面我将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具体的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阐释自然现象的科学小品,主要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事理。
本单元主题是“事理说明”,是一组内容丰富的说明文,语言风格和文章的基本结构与其他文体有较大不同。课文在把事理说清楚的同时重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目标设计: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概括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道理。学会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简单日常生活现象;
3、学习科学小品文的巧妙构思,揣摩准确生动的语言。
其中1、3是本文的重点,2是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本课主要采取板块教学法:
1. 图片激趣法。通过观赏图片,沙漠干旱、荒凉、壮美,尤其是奇幻的现象,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渴望。
2、读思同步法。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思同步进行。教学中让学生先整体感知,把握全局;再局部解剖,使学生学会品味;最后迁移探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读书水平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符合循序渐进的思维规律。
另外在组织板块教学时,适时渗透圈点勾划法(训练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获取能力)、探究指导法(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和探究,体会文本用语的精妙和文中的科学精神)、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因此,我在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圈点勾画法
这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养成自学动笔的好习惯,指导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一些重点句段,写上自己的理解。
2、循序研读法
指导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由浅入深地读书,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法和学法,我把本课设计成:
一、初识大漠,展示沙漠的有关图片。观看多媒体演示,引用一些诗句或成语描绘所看到的景象。引入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速读课文,圈点勾画
1、文中描述了沙漠里哪些奇怪可怕的现象?本文题为“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为何先写一些可怕的景象?
2、沙漠里的“鬼怪”为何到了解放后穿越沙漠的人员就没有再碰到类似的事情?(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
(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三、再读课文 揣摩构思
1.细读课文4-5节,找出描述“魔鬼的海”、“海市蜃楼” 、“鸣沙”现象的语句,读一读,并结合课文概括这几种现象的成因。(结合图片和课文内容比较分析)
2.思考:第5段中首句和末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3.作者按怎样的写作思路安排全文?按什么说明顺序写的?
(这个环节是要学生了解本文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了解文章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在此环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生活中的怪异现象”,并从科学的角度去阐释成因。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作为科学小品,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和多种修辞手法,所以语言不仅准确而且还很形象。
师出示范例,师生共同品读。
学生再找一些类似的例子,加以分析。
(通过品味语言,学生可以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准确性。)
五、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对沙漠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想真正了解沙漠还要我们继续用科学的眼光去探求。沙漠里并不只是荒凉可怕,科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考察,终于发现其实沙漠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那里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等待着我们去研究探索,去开发利用。课后同学们可根据兴趣爱好分成小组,确立几个研究方向,拓展研究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教后反思: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教后自我感觉教学重点难点得到了较好的突破,注意对学生进行了学法的指导,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1.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教学环节的过渡上,教师说得较多,结果导致品析语言环节没能品析到位,流于表象。2.在对难点点拨环节,只关注到了中等偏上的学生,没能引导学生好好读书,此时如果将重点内容齐读或者变换方式读一读,可能对中下等学生效果更好。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也正印证了那句话——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弥补上述缺陷,力争使每堂课都上成高效课。 |
|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