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说课教案
信息发布者:香草
一、 说教材
1、课文特色:
余光中散文的重要主题是他在诗歌中反复吟唱的乡思乡愁、故国之恋。《听听那冷雨》是一篇诗质的散文,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汇聚在一起,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通过中国古典诗词在文中的化用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和赞美。
2、教学目标:
基于本文的特色,我对这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重点品味“听雨”部分,体会余光中作品中浓浓的乡思乡愁;
(2)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3)从本文化用的中国古代诗词中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赞美、对大陆的眷恋
3、教学重点:
突出朗读的作用,通过有感情地朗诵、鉴赏本文诗化的语言,使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
4、教学难点:
文章内容跨度较大,学生往往读完之后不知所云,要引导学生如何由浅入深地从分散的内容中去集中体味“冷雨”的含义
二、 说教法和学法:朗读 讨论 交流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主要是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时间,通过默读、齐读和单独请学生朗读的方式,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交流,老师适时点拨,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作者的经历和思想,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
三、 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自由诵读 理解文章主旨
(一) 导入
对于这篇课文的导入,我先以余光中的三句名言“我的血系里流着一条黄河的支系”、“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来引出余光中这个人,接着与学生回顾初中的旧知识——曾经学过的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并与学生一起背诵,让学生对余光中作品中的思乡之情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生后来对这篇散文情感的理解埋下伏笔。
(二) 整体感知
听朗读录音思考
1、 全文12段,题目是《听听那冷雨》,哪些段落直接写了雨景(听雨),哪些段落没有直接写雨?
写雨——1、3、5、6、7、9、10、11、12
未直接写雨——2、4
2、 未直接写雨的段落又写了什么呢?
学生集体朗读讨论后做答
第2段写中国的文字
第4段写美国丹佛他山的景象
3、这些段落既然没有写雨可以删去吗?
第2段是写文化中的雨(“美丽的中文不老”“一个雨字”)
第4段由美国的景象联想到台北、中国的雨情雨韵,初看不是写雨,而实际是处处写雨,不能删除。
4、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
(三)研读探讨
1、快速阅读,请学生从听雨的这些段落中找出你觉得写得较好的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从修辞和情感角度赏析(可分组讨论交流)
典型句子赏析:
第一段: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 祖国大陆,只有雨成为海峡两岸间的联系
第三段:
①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
——诗一般的短句中,充盈着欢乐与舒畅的情韵
②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沐浴之后特有的腥气,也许那尽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
——从视觉、嗅觉、味觉中感觉雨的美:迷离、清新怡神、清醇本真的美
第5—11节是全文写听雨的主体部分,写作者自己一生听雨的辛酸感觉
①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
——化用蒋捷的词《虞美人》,用意在于作者处境和蒋捷相同,都是饱经风霜,面对潇潇冷雨,想到自己的一生,用听雨来概括自己的人生,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作者命意于冷雨,把思念大陆凄迷的感觉,诗化为“风吹雨打”的漂泊人生。
②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据说住在竹楼里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内心向往自由,期盼回大陆听那古老的音乐,这是比照自己内心的落寞孤独。
③“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采用拟人,抒写内心的灰暗惆怅
④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
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台北的雨,因为遭遇无瓦无树的公寓时代,已经没了雨的音韵,成了黑白的默片,反衬自己身处异乡内心的疼痛。
第十二段:
① 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
——以三个问句,反复强调他已等待很久,
②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与开头呼应,从听雨联想到雨巷的情境。“等他回去”是诗人心欲回归的苦想与苦苦等待,这是一个既无法实现又挥之不去的望乡的梦,奈何一个愁字了得!
③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作者用这三句话结束全文,把梦碎难圆、此梦绵绵无绝期的痛觉写到了极致。
3、由上一个问题探讨总结题目中听听那冷雨中“冷”的含义: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
明确:“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内在的“冷”则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作者在最后一节写到听不到雨声,作者的心中是失落的,其实更是为25年没有回到祖国感到深深遗憾和感伤。
补充材料:在课件上放出余光中先生的两段语录,和学生一起朗读出来,
“在二十一岁那年离开大陆,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然后我投入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二十一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念念不忘,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这两段语录很明白地坦露出了余光中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让学生更加了解余光中这个人,贴近他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于这篇散文中所蕴含的真情实感。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第二课时 赏析语言 体会写作特色
一、 导入
诗人余光中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着自己心中的冷雨,也听着看着嗅着这冷雨,有人说他的语言晦涩难懂,有人说他的语言典雅深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语言,看一看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余光中的语言之所以难懂是因为他语言带有诗的特质,走近看实际就是借助了一定的手法,那么他都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找典型的句子来说明写作特色及表达效果
1、长短句的运用
长句:①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
②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长句一气呵成,连绵不断,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仿佛如歌的行板
短句: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短句参差跳跃,简洁干脆,具有珠落玉盘的效果
2、叠词的运用
①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五处叠词形象地描述着春雨的绵绵,烘托着作者乡愁的缘起
②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这里三处用叠词,把听暴雨的感觉写的逼真细腻,把内心的凄楚也烘托得恰如其分
③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
——轻轻重重轻轻,叠词一用,雨的音乐感顿生,使读者似乎能听到雨敲打在瓦片上的声音
总之,大量叠词在《听雨》中很好地起到描述感觉、暗示心绪的作用,具有音乐美和绘画美。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对偶、排比
①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明确:比喻,整个中国的近代史以及如今未能统一的现状都给人一种凄冷的味道,不能让人释怀。
②“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 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明确:比喻、拟人化的手法,将朴实的事物写得具体形象可感,写出了雨天的情趣
③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明确:用通感的手法,听觉通触觉,让读者感受到雨声听起来温柔而舒适,富有美感。
④杏花。春雨。江南。
明确:独词成句,强调突出,引人注意,引人思考。作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家国之思,赤子之情
4、化用诗句,韵味十足
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引用或化用了古诗的句子,化用的作用是什么?(小组讨论)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
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
选择典型句子分析:
(1)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
回扣原文,作者引用这些古诗句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对中国风景、中国山水的赞美,表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传达出对大陆的眷恋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李清照
余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想到这首诗的?
明确:凄凉,凄美,凄楚 乡愁
(3)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不同的年龄听雨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明确:少年年幼无知,在灯下听雨,听故事,温馨。中年漂泊异乡,沧桑。老年是面对的是国家的分裂,浓浓的伤感。听雨也就是听人生。
(二)写作特色总结
小结:余光中的文化内涵相当深厚,他的这篇《听听那冷雨》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并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化用在课文之中,却丝毫不给人以斧凿之感,相反,它能引领我们自然进入古典的情境,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品味了雨的味道,观赏了山水中雨的风景,聆听了雨的声音,充分感受了雨的意境,体味了一位漂泊在外却对祖国文化情有独钟的古稀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热爱之情。
(三)作业:
拓展阅读:余光中作品《从母亲到外遇》、《当我死时》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我对朋友这么说过。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
——《从母亲到外遇》
(四)备课反思:为何这样设计的考虑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因为优美的语言像诗一样,所以就带有了含蓄朦胧的特点,再加上学生没有离家漂泊的切身感受,古典文化的积淀不够,也就相应的带来了学生难以读懂的问题。而对于老师,如此长篇幅的散文,如何把握,引领学生抓住重点,既领略文章之美又学会赏析理解散文,实在是有些不好入手,甚至难以下手,难教。
难懂难教不是意味着不学不教。我力求从语文本身的特点入手,先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结合散文的特点进行理解,让学生能够理解这篇散文的主旨。因为读懂是第一步,也是学生进一步赏析的基础。其次,进入美感品读,让学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粗浅的赏析,再告之以方法,理性的赏析品味。最后,因为余光中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再从活用诗句的角度进行个别赏析,最终理解文章中自始至终的意境,也为学生的古典文化做一个积累。
|
|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