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设计

信息发布者:香草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汉魏晋五言诗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通过学生扩展探究、展示表达、迁移阅读和交流提高的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审美和探究学习的综合素养。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引导学生理解曹操之“忧”,在于生命短暂,在于功业未就,在于对人才的渴望而难得,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忧”;让学生在迁移阅读诗歌《蒿里行》和《龟虽寿》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不久,对诗歌、诗歌意象、诗歌的表现手法等专用名词还比较陌生,理解、掌握上还存在较大的困难。教学时应尽量立足学生的实际,注意诗歌知识讲解的透彻,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训练。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曹操的“忧”的内涵,感受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2、反复诵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3、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短歌行》中表达的作者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政治情怀。
2、反复诵读,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3、《短歌行》的情感表露。体会曹操对“忧”的超越以及从而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三国时代,是一个政权交替、社会动乱的时代,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群雄角逐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人才的较量,每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的崛起无不以优秀人才为后盾,比如蜀国的刘备文有诸葛孔明,武有关羽、张飞、赵云为首的“五虎上将”,刘备说“吾有孔明,如鱼之有水”,吴国的孙权“文有张昭,武有周瑜”,曹魏的曹操手下更是不乏文臣武将。如果没有人才优势,也就无所谓事业上的成功,曹操对此深有体会:“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同上) 在他的诗歌作品中也表现出对人才的强烈的渴慕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操的一首代表作品《短歌行》。
二、诗人曹操
(初中学习过曹操的《观沧海》,对文学史上的曹操有一定地了解,请同学介绍、总结)
1、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年二十举孝廉,征拜为议郎。先后起兵镇压黄巾军和讨伐董卓,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建都许昌。后消灭袁绍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丞相,后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魏武帝。现存其创作的乐府诗20余首,较完整的散文40多篇。其诗内容深沉,气魄宏伟,慷慨悲壮,开启并代表了文学史上的“建安风骨”的特色。
A政治家(丞相):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吸纳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C文学成就(“建安风骨”的领袖):《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
2、建安风骨:建安(东汉末年年号)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3、在古代帝王中,兼有文采武功的人也有一些,但像曹操这样在政治、军事,文学诸方面皆为一流则为仅见。所以毛泽东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轻轻几笔,便把历史上的马上天子荡过去了。南唐李后主算是有艺术气质和创作才能的一代词家,但严格说来算不上政治家,既无开疆拓土的寸功,连守住父业也不能。对此,毛泽东在1957年4月的一次谈话中说他,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数来数去,曹操是毛泽东格外看重的。1954年夏在北戴河,毛泽东还对工作人员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毛泽东很爱读曹操的诗。在毛泽东故居藏书里四种版本的《古诗源》和一本《魏武帝、魏文帝诗注》中,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土不同》、《龟虽寿》、《薤露》、《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等诗,毛泽东都多次图画过。
1954年7月23日,毛泽东酝酿创作了他的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首词触景生情,壮歌抒怀,缅怀千古雄杰,追步雄豪诗风而又超越之。其中,“萧瑟秋风”一句是由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点化而来。
四、朗诵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2、齐读诗歌,教师适当订正重点字词的读音。
3、读出情感:如何去解读一首诗歌?
方法指导:
步骤1、找出诗歌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紧紧抓住!“喜、怒、哀、乐、悲、恐、惊”等很多很多
例如:“忧”字“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问:那么这首诗歌是不是就应该读的悲悲切切、愁绪满怀呢?
明确:不是,还应结合诗人身份、地位、性格,以及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分析。
步骤2、揣测诗歌大致表达的情感,或者抒发的志向!
①学生活动:给大家2-3分钟时间,结合课下注释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曹操怎样的情感,或抒发了他怎样的志向?强调必须紧紧具体的诗句来分析。
提示:1、忧思难忘之“忧”,从何来? 人生苦短 杜康
2、忧从中来之“忧”从何来? 贤才难得 贤才
3、需要贤才做什么呢? 功业未就 建功立业
明确:全诗表达了曹操
(1)慨叹人生的短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慨叹人才难得,对人才的渴慕—“青青紫襟,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慨叹功业未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所以,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壮、慷慨激昂(既有人生短暂、功业至今未成的“忧思”,但又不失一代君王、豪杰的霸气,显得“悲而不伤,豪情满怀”)
②学生活动:学生自读,品味情感;请2名同学朗读,注意情感,并加以点评;听朗诵带,把握情感。
3、整体回顾,联系比较理解。
诗歌精短,故每一句对于感情抒发十分必要,分析它所起的作用(对于诗歌的抒情)!
学生活动:刚才我们已经把一些主要诗句分析了,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得出诗人曹操在诗歌中表达的三种“忧思”。剩下的一些语句,给大家1分钟时间自己学习掌握。有不懂的语句划下来,请其他同学答疑。注意重点分析该语句对诗人抒发情感的作用。
五、合作学习
①学生活动:就曹操在诗歌中表达的忧思,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提示: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此《短歌行》
设计意图:主要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和伟大抱负。
②小组讨论:曹操的这三点“忧思”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结论:人生为何苦短?因为功业未就。功业因何未就?贤才难得!诗人通过抒发忧思,同时试图排解,但是忧思不能排解的反复,最终归结到贤才难得!
诗人在诗中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通过本诗的理解,我们了解了曹操在感叹人生苦短之后,向世人表明他忧愁的是招纳贤才以实现建功立业之志,同时也表明了想以礼遇贤才、广集贤才、诚意待才之举来求取天下贤士的心声。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真诚感人的力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人才”的渴慕之情,也可想到人才对一个团队、集体,甚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③思想拓展:我们刚刚学习了屈原的《离骚》,感受了屈原的怀才不遇,和他美好的“明君贤臣”政治理想,实际上在古代社会有许许多多像屈原这样“满腹理想抱负,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有志之士;今天我们通过《短歌行》的学习,又看到一代领袖曹操对人才的渴慕之情,可见“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是相对的。放眼当今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人尽其能的时代。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你是领导,你希望拥有什么类型的人才?如果你是人才,你又希望你“伯乐”具备哪些优秀素养?)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1、当堂背诵诗歌。
七、板书

教后反思: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