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启东中学作业本 2025年启东中学作业本八年级物理上册江苏版 第108页解析答案
15.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尝试用加热青蒿水溶液的方法使其沸腾, 去除水分以提取药物, 但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高温破坏了青蒿中的有效成分. 对此, 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
A.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B.用高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C.用微火加热使水溶液慢慢沸腾
D.用旺火加热水溶液缩短沸腾的时间
答案:A
解析:
青蒿中的有效成分会被高温破坏,用加热青蒿水溶液的方法提取药物时,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为100℃,此温度较高导致效果不理想。要降低提取时的温度,需采用沸点低于水的溶剂,这样在较低温度下就能沸腾去除溶剂,从而保护有效成分。
A. 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可使沸腾温度降低,避免高温破坏有效成分,该方法可行。
B. 高沸点溶剂沸腾温度更高,会加剧有效成分的破坏,不可行。
C. 微火加热使水溶液慢慢沸腾,水的沸点不变,仍为100℃,无法解决高温问题,不可行。
D. 旺火加热缩短沸腾时间,水沸腾时温度保持沸点不变,高温依然存在,不可行。
答案:A
16.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 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 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 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 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 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答案:D 点拨:生活中的“白气”是液态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的现象,都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出现的“白气”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 A 错误.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棍液化形成的,故 B 错误.深秋清晨的河面上出现的“白气”是河中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空气后液化形成的,故 C 错误.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的“白气”,是壶中高温的水先汽化形成水蒸气,喷出壶嘴后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形成的,故 D 正确.
17. 在“探究冰和蜡熔化规律”实验中, 小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装置来探究冰和蜡熔化温度的变化规律.
(1) 该实验应选用
碎冰块
(选填“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 效果会更好些.
(2) 为了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 小华应选用
(选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
(3) 小华某一时刻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 该温度值为
-2
℃.
(4) 做完蜡块熔化的实验后, 小华惊奇地发现冰块已经开始熔化了, 他认为冰熔化时不需要吸热, 小华的推测
错误
(选填“正确”或“错误”).
答案:(1)碎冰块 (2)乙 (3)-2 (4)错误
18. 一只自制温度计有 81 根均匀刻线, 若把它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 水银柱下降到第 11 根刻线; 当把它插入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 水银柱升高到第 61 根刻线. 现选用摄氏温标, 这个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
C
)
A.-5~110℃
B.-18~138℃
C.-20~140℃
D.-22~142℃
答案:C
解析:
解:
1. 计算每根刻线代表的温度: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与冰水混合物温差为100℃,对应刻线数为61 - 11 = 50根,故每根刻线温度为 $ \frac{100℃}{50} = 2℃ $。
2. 计算最低测量温度:第1根刻线与第11根刻线相差10根,温度为 $ (1 - 11) × 2℃ = -20℃ $。
3. 计算最高测量温度:第81根刻线与第11根刻线相差70根,温度为 $ (81 - 11) × 2℃ = 140℃ $。
测量范围是-20~140℃。
答案:C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