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
(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 $400^{\circ}C$,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 $113.5^{\circ}C$。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的白雾,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
(3)实验后,碘锤还在热水中,同学们就离开了实验室。第二天再进实验室时,发现碘锤中的碘蒸气不见了,碘锤内壁上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
①第一天实验后,他们做的不规范的地方是
②碘锤内壁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
(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 $400^{\circ}C$,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 $113.5^{\circ}C$。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乙
(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熔化
现象。(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的白雾,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
干冰
发生升华
现象而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水蒸气发生液化
现象而形成的。看到的白雾会下沉
(选填“上升”或“下沉”)。(3)实验后,碘锤还在热水中,同学们就离开了实验室。第二天再进实验室时,发现碘锤中的碘蒸气不见了,碘锤内壁上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
①第一天实验后,他们做的不规范的地方是
实验结束后,没有整理器材
。②碘锤内壁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
凝华
形成的。答案:(1)乙 熔化 (2)干冰 升华 液化 下沉 (3)①实验结束后,没有整理器材 ②凝华
18.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circ}C$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 $-20~-10^{\circ}C$,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人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
(2)请根据短文,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
(3)某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中取出一些 $-10^{\circ}C$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circ}C$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 $-20~-10^{\circ}C$,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人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
水蒸气
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凝华
。(2)请根据短文,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
空气湿润
和温度在$0^{\circ}C$以下
。在短文中找出支持猜想的句子并写在横线上: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sim -10^{\circ}C$,也不会出现霜
。(3)某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中取出一些 $-10^{\circ}C$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不能,因为没有进行干燥空气和湿润空气的对比实验,所以不能证明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形成霜
。答案:(1)水蒸气 凝华 (2)空气湿润 温度在 $ 0^{\circ}C $ 以下 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 $ -20 \sim -10^{\circ}C $,也不会出现霜 (3)不能,因为没有进行干燥空气和湿润空气的对比实验,所以不能证明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形成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