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A.放在书包里的口琴
B.挥动的手臂
C.人说话时的声带
D.泉水叮咚响时流动的水
A
)A.放在书包里的口琴
B.挥动的手臂
C.人说话时的声带
D.泉水叮咚响时流动的水
答案:A
2. 小明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此实验说明(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C.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D.声音的音调高
A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C.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D.声音的音调高
答案:A
解析:
小明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是因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振动传递到面颊使人感觉到“麻”。此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A
A
3. 小明将闹钟放在玻璃罩里,用抽气机抽去空气,声音由大变小;如果慢慢地通入空气,声音由小变大。于是他得出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他的这一结论的得出是(
A.通过日常生活得出的经验
B.理论推导出来的
C.由实验直接证实的
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推理
D
)A.通过日常生活得出的经验
B.理论推导出来的
C.由实验直接证实的
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推理
答案:D
4. 在一段较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如果把耳朵贴在水管的另一端,能先后听到三次敲击声,则传来三次响声的介质依次是(
A.铁管、水、空气
B.水、空气、铁管
C.空气、水、铁管
D.水、铁管、空气
A
)A.铁管、水、空气
B.水、空气、铁管
C.空气、水、铁管
D.水、铁管、空气
答案:A
解析: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次之,气体中声速最小。自来水管是固体铁管,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所以敲击声在铁管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空气中最慢。因此,先后听到三次敲击声的介质依次是铁管、水、空气。
答案:A
答案:A
5. 人耳能分清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至少晚0.1s,你面向一高墙喊话,如果想分清回声,那么你和墙之间的距离至少应(
A.等于34m
B.大于34m
C.大于68m
D.大于17m
D
)A.等于34m
B.大于34m
C.大于68m
D.大于17m
答案:D
解析:
解: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 v = 340\,\text{m/s}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至少晚 $ t = 0.1\,\text{s} $。
声音从人到墙再返回人耳,传播的路程为 $ s = vt = 340\,\text{m/s} × 0.1\,\text{s} = 34\,\text{m} $。
人与墙之间的距离为传播路程的一半,即 $ d = \frac{s}{2} = \frac{34\,\text{m}}{2} = 17\,\text{m} $。
因此,要分清回声,人与墙之间的距离至少应大于17m。
答案:D
声音从人到墙再返回人耳,传播的路程为 $ s = vt = 340\,\text{m/s} × 0.1\,\text{s} = 34\,\text{m} $。
人与墙之间的距离为传播路程的一半,即 $ d = \frac{s}{2} = \frac{34\,\text{m}}{2} = 17\,\text{m} $。
因此,要分清回声,人与墙之间的距离至少应大于17m。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