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实例是 (
A.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B.听到雨滴打在屋顶上的“嗒嗒”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C
)A.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B.听到雨滴打在屋顶上的“嗒嗒”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答案:C
2. 下列实验中,不是验证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
B.弹拨吉他的弦后,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
C.敲击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
D
)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
B.弹拨吉他的弦后,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
C.敲击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
答案:D
解析:
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能感觉到喉咙振动,验证声音由振动产生;
B.弹拨吉他的弦后,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能感觉到弦振动,验证声音由振动产生;
C.敲击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能感觉到音叉振动,验证声音由振动产生;
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是验证声音产生条件。
答案:D
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能感觉到喉咙振动,验证声音由振动产生;
B.弹拨吉他的弦后,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能感觉到弦振动,验证声音由振动产生;
C.敲击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能感觉到音叉振动,验证声音由振动产生;
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是验证声音产生条件。
答案:D
3. (2024·天长市一模)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米/秒、1560米/秒、340米/秒,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有一段长18米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的次数是(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A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答案:A
解析:
解:计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18米的时间:
铁中:$ t_铁 = \frac{18}{5200} \approx 0.0035 $秒
水中:$ t_水 = \frac{18}{1560} \approx 0.0115 $秒
空气中:$ t_空 = \frac{18}{340} \approx 0.0529 $秒
时间间隔:
铁与水:$ 0.0115 - 0.0035 = 0.008 $秒 < 0.1秒
水与空气:$ 0.0529 - 0.0115 = 0.0414 $秒 < 0.1秒
铁与空气:$ 0.0529 - 0.0035 = 0.0494 $秒 < 0.1秒
三次声音间隔均小于0.1秒,人耳无法分辨,只能听到1次声音。
答案:A
铁中:$ t_铁 = \frac{18}{5200} \approx 0.0035 $秒
水中:$ t_水 = \frac{18}{1560} \approx 0.0115 $秒
空气中:$ t_空 = \frac{18}{340} \approx 0.0529 $秒
时间间隔:
铁与水:$ 0.0115 - 0.0035 = 0.008 $秒 < 0.1秒
水与空气:$ 0.0529 - 0.0115 = 0.0414 $秒 < 0.1秒
铁与空气:$ 0.0529 - 0.0035 = 0.0494 $秒 < 0.1秒
三次声音间隔均小于0.1秒,人耳无法分辨,只能听到1次声音。
答案:A
4.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为0.1m/s”,小华看到前方小李正在不远处等他,于是一边奔跑一边对着小李大声喊道:“我来也.”此时发生的情况是 (
A.和正常时一样
B.小华先追上小李,然后听到“也来我”
C.小李什么也听不到
D.小华先听到“我来也”,然后追上小李
B
)A.和正常时一样
B.小华先追上小李,然后听到“也来我”
C.小李什么也听不到
D.小华先听到“我来也”,然后追上小李
答案:B
解析:
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变为0.1m/s远小于小华奔跑速度(人奔跑速度约5m/s),小华会先追上小李。声音传播方向与小华奔跑方向相同,小华后续发出的声音会先到达小李,导致听到声音反向,即“也来我”。
结论:B
结论:B
5. 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_{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_{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v_{1}大于v_{2}$
B.听到的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
C.钢轨的长度为$\frac{v_{1}v_{2}t}{v_{2}-v_{1}}$
D.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用的时间为$\frac{v_{1}t}{v_{1}-v_{2}}$
C
)A.$v_{1}大于v_{2}$
B.听到的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
C.钢轨的长度为$\frac{v_{1}v_{2}t}{v_{2}-v_{1}}$
D.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用的时间为$\frac{v_{1}t}{v_{1}-v_{2}}$
答案:C
解析:
解:设钢轨长度为$L$。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间:$t_1 = \frac{L}{v_1}$
声音在钢轨中传播时间:$t_2 = \frac{L}{v_2}$
时间间隔$t = t_1 - t_2 = \frac{L}{v_1} - \frac{L}{v_2}$
整理得:$t = L\left(\frac{v_2 - v_1}{v_1v_2}\right)$
解得钢轨长度:$L = \frac{v_1v_2t}{v_2 - v_1}$
A.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气体,故$v_2 > v_1$,A错误。
B. 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需大于0.1s,题目中已听到两次声音,故间隔$t > 0.1s$,B错误。
C. 由上述推导,$L = \frac{v_1v_2t}{v_2 - v_1}$,C正确。
D. 钢轨中传播时间$t_2 = \frac{L}{v_2} = \frac{v_1t}{v_2 - v_1}$,D错误。
结论:C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间:$t_1 = \frac{L}{v_1}$
声音在钢轨中传播时间:$t_2 = \frac{L}{v_2}$
时间间隔$t = t_1 - t_2 = \frac{L}{v_1} - \frac{L}{v_2}$
整理得:$t = L\left(\frac{v_2 - v_1}{v_1v_2}\right)$
解得钢轨长度:$L = \frac{v_1v_2t}{v_2 - v_1}$
A.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气体,故$v_2 > v_1$,A错误。
B. 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需大于0.1s,题目中已听到两次声音,故间隔$t > 0.1s$,B错误。
C. 由上述推导,$L = \frac{v_1v_2t}{v_2 - v_1}$,C正确。
D. 钢轨中传播时间$t_2 = \frac{L}{v_2} = \frac{v_1t}{v_2 - v_1}$,D错误。
结论:C
6. 有一山峡宽1200m,两侧为竖直陡壁,有人在山峡内放了一枪,他听到头两次回声间隔5s.人离两旁陡壁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答案:设人第一次听到回声的时间为 $ t_1 $,到较近的陡壁的距离为 $ s_1 $,则 $ t_1 = \frac{2s_1}{v} = \frac{2s_1}{340 \text{ m/s}} $,
设人第二次听到回声的时间为 $ t_2 $,到较远的陡壁的距离为 $ s_2 $,则 $ s_2 = 1200 \text{ m} - s_1 $,$ t_2 = \frac{2s_2}{v} = \frac{2(1200 \text{ m} - s_1)}{340 \text{ m/s}} $,
由题知,$ t_2 = t_1 + 5 \text{ s} $,
即:$ \frac{2 × (1200 \text{ m} - s_1)}{340 \text{ m/s}} = \frac{2s_1}{340 \text{ m/s}} + 5 \text{ s} $,
解得:$ s_1 = 175 \text{ m} $,$ s_2 = 1200 \text{ m} - 175 \text{ m} = 1025 \text{ m} $。
设人第二次听到回声的时间为 $ t_2 $,到较远的陡壁的距离为 $ s_2 $,则 $ s_2 = 1200 \text{ m} - s_1 $,$ t_2 = \frac{2s_2}{v} = \frac{2(1200 \text{ m} - s_1)}{340 \text{ m/s}} $,
由题知,$ t_2 = t_1 + 5 \text{ s} $,
即:$ \frac{2 × (1200 \text{ m} - s_1)}{340 \text{ m/s}} = \frac{2s_1}{340 \text{ m/s}} + 5 \text{ s} $,
解得:$ s_1 = 175 \text{ m} $,$ s_2 = 1200 \text{ m} - 175 \text{ m} = 1025 \text{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