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作好以上准备后,请你开始撰写征文稿。(30分)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请你从自己搜集到的“值得铭记的人物”素材中选择一位,参照以上两篇文章的写法,以“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选择一两个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北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随父母辗转多地,亲眼见过饥荒年代饿殍遍野的惨状,在心底埋下了"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种子。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主动请缨来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在这片湘西山区的稻田里开启了探索之路。
1961年盛夏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巡视时,发现一蔸比周围高出近30厘米的稻穗。饱满的谷粒像串串珍珠垂下,他数了数,竟然有230多粒!这个意外发现让他彻夜难眠,在笔记本上写下"天然杂交稻"五个字。从此,他顶着"搞唯心主义"的批判压力,带着学生在茫茫稻海中逐穗筛选。七年时间里,他在海南岛的烈日下追逐野生稻花粉,在实验室的显微镜前观察到凌晨,终于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八十岁高龄时,袁隆平依然保持着每天下田的习惯。2020年秋天,他踩着泥泞走进长沙试验田,弯腰轻抚金黄的稻穗,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当记者问他"禾下乘凉梦"实现了吗,他指着比人还高的巨型稻说:"你看,稻穗长到齐腰深,穗粒有花生米大,这就是活生生的乘凉梦啊!"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他仍在关心着海南南繁基地的稻种长势。
如今,杂交水稻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推广种植,累计增产粮食8.5亿吨。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而他留给世人最珍贵的,是那双沾满泥土的手,和永远扎根田野的身影。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请你从自己搜集到的“值得铭记的人物”素材中选择一位,参照以上两篇文章的写法,以“
袁隆平
小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50字的习作。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选择一两个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北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随父母辗转多地,亲眼见过饥荒年代饿殍遍野的惨状,在心底埋下了"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种子。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主动请缨来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在这片湘西山区的稻田里开启了探索之路。
1961年盛夏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巡视时,发现一蔸比周围高出近30厘米的稻穗。饱满的谷粒像串串珍珠垂下,他数了数,竟然有230多粒!这个意外发现让他彻夜难眠,在笔记本上写下"天然杂交稻"五个字。从此,他顶着"搞唯心主义"的批判压力,带着学生在茫茫稻海中逐穗筛选。七年时间里,他在海南岛的烈日下追逐野生稻花粉,在实验室的显微镜前观察到凌晨,终于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八十岁高龄时,袁隆平依然保持着每天下田的习惯。2020年秋天,他踩着泥泞走进长沙试验田,弯腰轻抚金黄的稻穗,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当记者问他"禾下乘凉梦"实现了吗,他指着比人还高的巨型稻说:"你看,稻穗长到齐腰深,穗粒有花生米大,这就是活生生的乘凉梦啊!"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他仍在关心着海南南繁基地的稻种长势。
如今,杂交水稻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推广种植,累计增产粮食8.5亿吨。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而他留给世人最珍贵的,是那双沾满泥土的手,和永远扎根田野的身影。
答案:袁隆平小传
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北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随父母辗转多地,亲眼见过饥荒年代饿殍遍野的惨状,在心底埋下了"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种子。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主动请缨来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在这片湘西山区的稻田里开启了探索之路。
1961年盛夏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巡视时,发现一蔸比周围高出近30厘米的稻穗。饱满的谷粒像串串珍珠垂下,他数了数,竟然有230多粒!这个意外发现让他彻夜难眠,在笔记本上写下"天然杂交稻"五个字。从此,他顶着"搞唯心主义"的批判压力,带着学生在茫茫稻海中逐穗筛选。七年时间里,他在海南岛的烈日下追逐野生稻花粉,在实验室的显微镜前观察到凌晨,终于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八十岁高龄时,袁隆平依然保持着每天下田的习惯。2020年秋天,他踩着泥泞走进长沙试验田,弯腰轻抚金黄的稻穗,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当记者问他"禾下乘凉梦"实现了吗,他指着比人还高的巨型稻说:"你看,稻穗长到齐腰深,穗粒有花生米大,这就是活生生的乘凉梦啊!"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他仍在关心着海南南繁基地的稻种长势。
如今,杂交水稻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推广种植,累计增产粮食8.5亿吨。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而他留给世人最珍贵的,是那双沾满泥土的手,和永远扎根田野的身影。
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北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随父母辗转多地,亲眼见过饥荒年代饿殍遍野的惨状,在心底埋下了"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种子。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主动请缨来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在这片湘西山区的稻田里开启了探索之路。
1961年盛夏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巡视时,发现一蔸比周围高出近30厘米的稻穗。饱满的谷粒像串串珍珠垂下,他数了数,竟然有230多粒!这个意外发现让他彻夜难眠,在笔记本上写下"天然杂交稻"五个字。从此,他顶着"搞唯心主义"的批判压力,带着学生在茫茫稻海中逐穗筛选。七年时间里,他在海南岛的烈日下追逐野生稻花粉,在实验室的显微镜前观察到凌晨,终于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八十岁高龄时,袁隆平依然保持着每天下田的习惯。2020年秋天,他踩着泥泞走进长沙试验田,弯腰轻抚金黄的稻穗,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当记者问他"禾下乘凉梦"实现了吗,他指着比人还高的巨型稻说:"你看,稻穗长到齐腰深,穗粒有花生米大,这就是活生生的乘凉梦啊!"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他仍在关心着海南南繁基地的稻种长势。
如今,杂交水稻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推广种植,累计增产粮食8.5亿吨。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而他留给世人最珍贵的,是那双沾满泥土的手,和永远扎根田野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