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南通海安区期末)由下列事物联想到的人,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子——品行正直的人
B.莲花——不同流合污的人
C.蜜蜂——默默奉献的人
D.松树——不惧风寒的人
D
)A.竹子——品行正直的人
B.莲花——不同流合污的人
C.蜜蜂——默默奉献的人
D.松树——不惧风寒的人
答案:D
4. (淮安淮安区期末)“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下列诗句与这句话表达的意思相似的一项是 (
A.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C
)A.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答案:C
5. 下列句子中,没有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一项是 (
A.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B.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C.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D.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B
)A.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B.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C.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D.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答案:B
6.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鹭》一文寓情于物,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落花生》一文着重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花生的情景,写出了花生默默无闻、卑微无用的特点。
C.《桂花雨》一文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D.《珍珠鸟》一文细腻亲切地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情感变化过程,表现了作者与珍珠鸟的情意。
B
)A.《白鹭》一文寓情于物,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落花生》一文着重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花生的情景,写出了花生默默无闻、卑微无用的特点。
C.《桂花雨》一文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D.《珍珠鸟》一文细腻亲切地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情感变化过程,表现了作者与珍珠鸟的情意。
答案:B
文人墨客们喜欢借物抒情,咏物言志。“那雪白的蓑毛,
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素之一忽则嫌白
,黛之一忽则嫌黑”,郭沫若笔下的白鹭显露出自然和谐之美;《蝉》一诗的作者是虞世南
,诗中的“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借助对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清远的品行与志趣的赞赏。答案: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那青色的脚 减之一分则嫌短 素之一忽则嫌白 虞世南 流响出疏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