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023·苏州)如表反映的是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
|铁器出土地点|铁器数量(件)|铁农具数量(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181|91|
|河南辉县固围村|93|58|
|长沙衡阳 61 座楚墓|70 余|17|
|辽宁抚顺莲花堡|80 余|68|
|山西长治分水岭|36|21|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的作用是制造农具
A
)|铁器出土地点|铁器数量(件)|铁农具数量(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181|91|
|河南辉县固围村|93|58|
|长沙衡阳 61 座楚墓|70 余|17|
|辽宁抚顺莲花堡|80 余|68|
|山西长治分水岭|36|21|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的作用是制造农具
答案:A 解析:据表格可知,广西、河南、湖南、辽宁、山西等多地都出土了很多铁器,这说明当时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故 A 项符合题意;表格内容不能说明当时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铁的作用是制造农具,排除 B、C、D 三项。故选 A 项。
4. (2024·苏州)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开始设县,都在边境地区,悬在外边。用本意为悬挂的“县”字作行政设置名,可谓名副其实。战国时期,在秦国普遍推行、确立县制的是(
A.夏禹
B.商汤
C.夫差
D.商鞅
D
)A.夏禹
B.商汤
C.夫差
D.商鞅
答案:D
5. (2024·宿迁)朱熹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为万世师表,道贯古今。“他”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B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答案:B
6. (2024·江西改编)如图是甲骨文中的“史”字,像一个人手持书簿,指负责记录事情的人。“史”字的造字方法是(

A.象形
B.指事
C.形声
D.假借
A
)
A.象形
B.指事
C.形声
D.假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字的造字方法是象形,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A 项符合题意;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不符合“史”字的造字方法,排除 B 项;形声最为进步,是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不符合“史”字的造字方法,排除 C 项;假借字是指借用一个字的形状、发音来表示另一个字的意义,不符合“史”字的造字方法,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7. (2023·徐州改编)关于商周更替的历史,最早仅在《尚书》《逸周书》等文献中有零星记载,可信度一直受到质疑,直到 1976 年在陕西省临潼县零口镇出土利簋,才取得重大突破。
材料一 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意为:征服)商王纣……
——《逸周书·世俘解》
时甲子昧爽(意为:黎明),王(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商王纣于南郊。时甲子夕,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以自焚。
译文:商王纣在商都南郊打了败仗。甲子当天晚上,纣王取五枚天智玉佩戴在身上而纵火自焚。 ——《逸周书·世俘解》
材料二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张政烺《〈利簋〉释文》(改编)
(1)研究商周历史,利簋铭文属于第一手史料还是第二手史料?对比材料一、二,关于商周的更替,你认为可信的历史信息有哪些?
(2)利簋对研究中国历史有何价值?
材料一 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意为:征服)商王纣……
——《逸周书·世俘解》
时甲子昧爽(意为:黎明),王(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商王纣于南郊。时甲子夕,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以自焚。
译文:商王纣在商都南郊打了败仗。甲子当天晚上,纣王取五枚天智玉佩戴在身上而纵火自焚。 ——《逸周书·世俘解》
材料二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张政烺《〈利簋〉释文》(改编)
(1)研究商周历史,利簋铭文属于第一手史料还是第二手史料?对比材料一、二,关于商周的更替,你认为可信的历史信息有哪些?
(2)利簋对研究中国历史有何价值?
答案:7. (1) 属于第一手史料。信息:周武王在甲子日占领朝歌;商王纣被周武王击败;周武王于辛未日在阑师论功行赏。(2) 为研究商周的更替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史书记载提供了实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