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如图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这些漆器造型美观,用漆绘画出花纹,纹饰华美,亮丽如新。这说明汉初(

A.致力于农业生产
B.青铜器种类丰富
C.手工业技术高超
D.恢复与匈奴贸易
C
)
A.致力于农业生产
B.青铜器种类丰富
C.手工业技术高超
D.恢复与匈奴贸易
答案:C
7. 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如图反映了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a 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 b 阶段人口数量迅速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D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答案:D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 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状况? 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他(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材料三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租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 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统治者采取的措施被称为什么政策? 这两则材料中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何共同之处?
材料四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3) 依据材料四,概括司马迁、晁错对“文景之治”的记载有什么不同。(不得摘抄原文)对同一历史事件,司马迁和晁错为什么有着不同的记载?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 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状况? 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他(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材料三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租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 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统治者采取的措施被称为什么政策? 这两则材料中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何共同之处?
材料四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3) 依据材料四,概括司马迁、晁错对“文景之治”的记载有什么不同。(不得摘抄原文)对同一历史事件,司马迁和晁错为什么有着不同的记载?
答案:8. (1)状况: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国家贫困。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秦末战争的破坏。 (2)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共同之处: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3)不同:司马迁认为“文景之治”时期,百姓富足,国库充裕。晁错认为“文景之治”时期,百姓赋役沉重,生活穷困。原因:二人看待历史事件的角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