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相互接触中,北方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说明 (
A.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的大动脉
B.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基
C.南朝时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D.民族交融为隋唐发展创造条件
D
)A.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的大动脉
B.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基
C.南朝时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D.民族交融为隋唐发展创造条件
答案:D
11. 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皇帝列表(部分)。
|谥号|姓名|在位时间|谥号|姓名|在位时间|
|道武帝|拓跋珪|386—409年|宣武帝|元恪|499—515年|
|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孝明帝|元诩|515—528年|
|献文帝|拓跋弘|465—471年|孝庄帝|元子攸|528—530年|
|孝文帝|拓跋宏(元宏)|471—499年|孝武帝|元修|532—534年|
材料二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南朝方面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皇帝在谥号和姓名上有什么变化,指出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庆之对北魏看法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三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一 北魏皇帝列表(部分)。
|谥号|姓名|在位时间|谥号|姓名|在位时间|
|道武帝|拓跋珪|386—409年|宣武帝|元恪|499—515年|
|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孝明帝|元诩|515—528年|
|献文帝|拓跋弘|465—471年|孝庄帝|元子攸|528—530年|
|孝文帝|拓跋宏(元宏)|471—499年|孝武帝|元修|532—534年|
材料二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南朝方面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皇帝在谥号和姓名上有什么变化,指出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庆之对北魏看法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三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 变化:皇帝谥号多采用孝字;皇帝姓氏由拓跋氏改为元氏。原因:改行汉制;改汉姓。 (2) 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原因: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 (3) 差异:材料二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三认为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导致北魏的速亡。示例一:同意。理由:孝文帝全盘汉化政策消磨了北魏统治者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示例二:不同意。理由:孝文帝改革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使北方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