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如图为1967年在甘肃省秦安县古墓中出土的刻有秦两诏的铜权。其上文字(节选)一为秦始皇诏文:(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一为秦二世诏文: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该铜权可以证实秦始皇在全国(

A.统一度量衡
B.使用统一的货币
C.建立郡县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
A
)
A.统一度量衡
B.使用统一的货币
C.建立郡县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
答案:A
6. (2024·无锡江阴期中)如表的变化反映了汉初的政策是(
|皇帝|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
|征收田赋|三分取其二|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A.勤俭治国
B.重农抑商
C.休养生息
D.增加田赋
C
)|皇帝|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
|征收田赋|三分取其二|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A.勤俭治国
B.重农抑商
C.休养生息
D.增加田赋
答案:C
7. (2024·苏州吴江区段考改编)刘秀在称帝的第二年,统一战争还在进行之时,便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他先后九次下诏,令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这些措施(
A.导致了黄巾起义爆发
B.推动了北方人南迁
C.促进北方民族交融
D.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
D
)A.导致了黄巾起义爆发
B.推动了北方人南迁
C.促进北方民族交融
D.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
答案:D
8.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青瓷制造迅速发展的阶段,产地主要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常见器物有碗、盘、盆、壶、灯、香炉等日用品。其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自然条件很优越
C
)A.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自然条件很优越
答案:C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国家继续对统一局面加以稳定和固化,而固化的基本前提是加强对原来不属于秦国管理的各诸侯国的控制。在这种背景下,能够“削尾大之势”,防止新割据产生的郡县制成为首选。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后,造就了一批层级分明、规模有别的行政中心城市。郡县制城镇体系是以首都为中心,郡城为框架,县城为枝节的一系列城市组群。
——摘编自魏亚儒《中国城镇发展动力历史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一,归纳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但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中华文明》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是如何进行“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此时,西汉国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做到制度自信。
材料一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国家继续对统一局面加以稳定和固化,而固化的基本前提是加强对原来不属于秦国管理的各诸侯国的控制。在这种背景下,能够“削尾大之势”,防止新割据产生的郡县制成为首选。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后,造就了一批层级分明、规模有别的行政中心城市。郡县制城镇体系是以首都为中心,郡城为框架,县城为枝节的一系列城市组群。
——摘编自魏亚儒《中国城镇发展动力历史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一,归纳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但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中华文明》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是如何进行“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此时,西汉国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做到制度自信。
答案:(1) 防止新割据的产生,有利于巩固统一;造就了行政中心城市和城市组群。 (2) 地理空间:颁布“推恩令”,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精神空间: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变化: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 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发展和完善;增强制度自信需要立足国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