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答案 2025年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江苏专版 第12页解析答案
疑难探究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和实质分别是什么?

答案:(1)目的:成为天下霸主,在政治上号令诸侯,在经济上榨取小的诸侯国的财物。
(2)实质: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1. 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想一想:从周平王迁都洛邑,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教材P29“材料研读”)

答案:参考答案: 周王室逐渐走向衰微,失去主导当时天下政治局面的能力,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西周以来的社会政治秩序遭到极大破坏。
2. 春秋时期,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发展?(教材P31“想一想”)

答案:参考答案: 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各族逐渐形成了华夏认同观念。
3. 结合所学,梳理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分析金属生产工具的优势是什么。(教材P32“课后活动”)

答案:参考答案: 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生产工具材质经历了从木、石、骨到青铜再到铁的变化。金属生产工具坚固度强、柔韧性好,比木、石、骨工具更为锋利,持久耐用,更加便于耕地、砍伐,尤其是开垦荒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4. 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撰写春秋时期的小故事,举办一次故事会。(教材P32“课后活动”)

答案:参考答案: 示例: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多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齐、楚、秦等诸侯国。他途经楚国时,受到楚成王的款待。作为回报,重耳许诺如果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30里)来报答楚国的恩情。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扶持下回到晋国当了国君,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不久,楚、晋两国发生利益冲突,双方均出动军队主力,准备决战,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此时,重耳以履行承诺为名,主动退避三舍,诱使楚军冒进,确保晋军牢牢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公元前632年春夏之交,双方在城濮展开战车大会战,晋军以逸待劳,一举战胜楚军,晋文公也因此役的胜利成为继齐桓公之后新的天下霸主。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袭扰燕国的山戎,管仲跟随齐桓公一同前往。齐军春天出征,凯旋时已是冬天,归途中迷了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智慧找到方向。”于是,人们放开老马,跟随着它,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晋国国力强盛,晋献公想借道虞国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说虞君,指出虞、虢两国就像嘴唇和牙齿的关系,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如果虢国被灭了,那么虞国离亡国也不远了。然而虞君不听劝告,执意借道给晋国,后来虞国果然被灭虢后凯旋的晋军偷袭,虞国灭亡。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越国在夫椒之战中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迫向吴王夫差投降,前往吴国充当人质,其间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勾践被释放回国后,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前耻,奋发图强,他睡在柴草上,还在旁边挂了一个苦胆,每天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以提醒自己牢记受辱的经历,不忘报仇的初心。他韬光养晦,经过长期准备,“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实现了灭亡吴国、登上霸主地位的战略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勾践卧薪尝胆之事,在汉朝的文献中,有“尝胆”而无“卧薪”,宋代以后才有了“卧薪尝胆”之说。
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齐国攻打鲁国,鲁人曹刿主动请求上战场。齐军连续两次擂响战鼓发起冲锋,鲁军都按兵不动。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进攻,曹刿才下令:“击鼓,进攻!”结果鲁军大胜。曹刿告诉鲁公说:“齐军擂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到擂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已经衰减;擂第三遍鼓时,勇气已经枯竭。而我军士气正盛,所以可以取胜。”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