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思路】(1) 判断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
(2) 二氧化碳溶于水无明显现象,
【设计实验】
(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液体试剂a是
(2) 实验中,d处的实验现象是
(3) 烧杯中蜡烛自下往上依次熄灭,根据烧杯中的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4) 该微型实验的优点是
有新物质生成
。(2) 二氧化碳溶于水无明显现象,
不能
(填“能”或“不能”)用直接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设计实验】
(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液体试剂a是
稀盐酸
,固体试剂b是大理石(或石灰石)
。(2) 实验中,d处的实验现象是
湿润的紫色石蕊棉球变红
。若要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则实验前应在c处放B
(填字母)与d处湿润的紫色石蕊棉球形成对比。(3) 烧杯中蜡烛自下往上依次熄灭,根据烧杯中的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
。(4) 该微型实验的优点是
AC
(填字母)。答案:【探究思路】(1)有新物质生成 (2)不能 【设计实验】(1)稀盐酸 大理石(或石灰石) (2)湿润的紫色石蕊棉球变红 B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 (4)AC
19. 某兴趣小组同学用90g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与水的混合物)和3g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中固液物质的总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2) m的值为
(3) 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4) 求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解:设产生4.8g氧气需要$H_{2}O_{2}$的质量为x。
$2H_{2}O_{2}\xlongequal {MnO_{2}}2H_{2}O + O_{2}\uparrow$
68 32
x 4.8g
$\frac {68}{32} = \frac {x}{4.8g}$ $x = 10.2g$
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frac {10.2g}{90g}×100\% \approx 11.3\%$。
答: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3%。
(1) 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催化作用
。(2) m的值为
93
。(3) 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4.8g
。(4) 求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解:设产生4.8g氧气需要$H_{2}O_{2}$的质量为x。
$2H_{2}O_{2}\xlongequal {MnO_{2}}2H_{2}O + O_{2}\uparrow$
68 32
x 4.8g
$\frac {68}{32} = \frac {x}{4.8g}$ $x = 10.2g$
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frac {10.2g}{90g}×100\% \approx 11.3\%$。
答: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3%。
答案:(1)催化作用 (2)93 (3)4.8g (4)解:设产生4.8g氧气需要$H_{2}O_{2}$的质量为x。
$2H_{2}O_{2}\xlongequal {MnO_{2}}2H_{2}O + O_{2}\uparrow$
68 32
x 4.8g
$\frac {68}{32} = \frac {x}{4.8g}$ $x = 10.2g$
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frac {10.2g}{90g}×100\% \approx 11.3\%$。
答: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3%。
解析:(2)初始时,固液物质的总质量就是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和二氧化锰的质量总和,所以$m = 90 + 3 = 93$。(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图中数据可知,反应产生氧气的质量为$93g - 88.2g = 4.8g$。
$2H_{2}O_{2}\xlongequal {MnO_{2}}2H_{2}O + O_{2}\uparrow$
68 32
x 4.8g
$\frac {68}{32} = \frac {x}{4.8g}$ $x = 10.2g$
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frac {10.2g}{90g}×100\% \approx 11.3\%$。
答: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3%。
解析:(2)初始时,固液物质的总质量就是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和二氧化锰的质量总和,所以$m = 90 + 3 = 93$。(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图中数据可知,反应产生氧气的质量为$93g - 88.2g = 4.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