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通过下列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可靠的是 (
A.测量蜡烛燃烧后的长度,发现明显短于燃烧前,说明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B.用湿润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液滴,说明蜡烛燃烧时有水产
C.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白烟是二氧化碳
D.同时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用烧杯将其中一支罩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另一支继续燃烧,说明空气中有物质参与了燃烧
D
)A.测量蜡烛燃烧后的长度,发现明显短于燃烧前,说明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B.用湿润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液滴,说明蜡烛燃烧时有水产
C.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白烟是二氧化碳
D.同时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用烧杯将其中一支罩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另一支继续燃烧,说明空气中有物质参与了燃烧
答案:D
10. 家中的天然气燃烧释放的热量,是做饭的能量来源之一。小明同学发现铁锅底部有一层黑色的物质,想知道黑色物质的成分是什么?通过查阅资料,他猜测该物质可能是炭黑,于是他用小刀刮下少量黑色粉末,进行点燃。以上过程没有涉及的科学探究环节是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收集证据
D.反思与评价
D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收集证据
D.反思与评价
答案:D
解析:
小明发现铁锅底部黑色物质,提出“黑色物质的成分是什么?”,此为提出问题(A涉及);猜测该物质可能是炭黑,属于猜想与假设(B涉及);用小刀刮下少量黑色粉末进行点燃,这是收集证据(C涉及)。整个过程未体现对探究过程或结果的反思与评价,故没有涉及的环节是D。
答案:D
答案:D
11. (2024·连云港东海段考)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微型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注射器按图甲方式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变化对应的曲线分别是a和c
C.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
D.此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后的部分产物
B
)A.用注射器按图甲方式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变化对应的曲线分别是a和c
C.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
D.此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后的部分产物
答案:B 解析:由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所以用注射器在靠近蜡烛外焰部位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正确;由于蜡烛燃烧消耗了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浓度升高,c 应为氧气浓度变化对应的曲线,B 不正确;图乙实验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反应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说明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C 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此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后的部分产物,D 正确。
12. 根据图示,完成下列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并回答问题:

(1) 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圆柱状固体,密度比水
(2) ① 如图甲,蜡烛燃烧产生黄色的火焰,放热,蜡烛逐渐变短,石蜡受热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 如图乙操作中,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由此可知外焰温度最
③ 如图丙所示,烧杯内壁会有
(3) 如果在蜡烛火焰上方放一个瓷碟,瓷碟底部会变黑,那么这种黑色物质应该是
(4) 如图丁,蜡烛刚熄灭时会产生一缕白烟,用火柴可以点燃,请你猜想白烟应该是

(1) 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圆柱状固体,密度比水
小
,不
溶于水。(2) ① 如图甲,蜡烛燃烧产生黄色的火焰,放热,蜡烛逐渐变短,石蜡受热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 如图乙操作中,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由此可知外焰温度最
高
。③ 如图丙所示,烧杯内壁会有
水雾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若将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会变浑浊
,说明蜡烛燃烧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3) 如果在蜡烛火焰上方放一个瓷碟,瓷碟底部会变黑,那么这种黑色物质应该是
炭黑
。(4) 如图丁,蜡烛刚熄灭时会产生一缕白烟,用火柴可以点燃,请你猜想白烟应该是
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答案:(1)小 不 (2)②高 ③水雾 水 变浑浊 二氧化碳 (3)炭黑 (4)石蜡的固体小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