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氨气($NH_{3}$)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的生成物不可能是(
A.$N_{2}$、$H_{2}O$
B.$NO$、$H_{2}O$
C.$NO_{2}$、$H_{2}O$
D.$SO_{2}$、$H_{2}O$
D
)A.$N_{2}$、$H_{2}O$
B.$NO$、$H_{2}O$
C.$NO_{2}$、$H_{2}O$
D.$SO_{2}$、$H_{2}O$
答案:D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氨气(NH₃)和氧气(O₂)中含有的元素为N、H、O。
A选项含N、H、O;B选项含N、H、O;C选项含N、H、O;D选项含S、O、H,其中S元素在反应物中不存在。
结论:反应生成物不可能是D。
答案:D
A选项含N、H、O;B选项含N、H、O;C选项含N、H、O;D选项含S、O、H,其中S元素在反应物中不存在。
结论:反应生成物不可能是D。
答案:D
10. (2024·宿迁沭阳一模)过氧乙酸是常用的消毒杀菌剂,化学式为$C_{2}H_{4}O_{3}$。制备过氧乙酸过程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说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
B.物质乙和物质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C.四种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丁
D.参加反应的物质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1$
B
)
A.该反应说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
B.物质乙和物质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C.四种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丁
D.参加反应的物质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1$
答案:B
解析:
解:由微观示意图及元素符号可知,甲为$C_{2}H_{4}O_{2}$(乙酸),乙为$H_{2}O_{2}$(过氧化氢),丙为$C_{2}H_{4}O_{3}$(过氧乙酸),丁为$H_{2}O$(水),反应方程式为$C_{2}H_{4}O_{2}+H_{2}O_{2}\xlongequal{催化剂}C_{2}H_{4}O_{3}+H_{2}O$。
A.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说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正确。
B. 乙为$H_{2}O_{2}$,氧元素化合价为$-1$;丁为$H_{2}O$,氧元素化合价为$-2$,化合价不同,错误。
C. 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frac{4}{60}×100\%\approx6.67\%$;乙中:$\frac{2}{34}×100\%\approx5.88\%$;丙中:$\frac{4}{76}×100\%\approx5.26\%$;丁中:$\frac{2}{18}×100\%\approx11.11\%$,丁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正确。
D. 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1$,正确。
答案:B
A.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说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正确。
B. 乙为$H_{2}O_{2}$,氧元素化合价为$-1$;丁为$H_{2}O$,氧元素化合价为$-2$,化合价不同,错误。
C. 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frac{4}{60}×100\%\approx6.67\%$;乙中:$\frac{2}{34}×100\%\approx5.88\%$;丙中:$\frac{4}{76}×100\%\approx5.26\%$;丁中:$\frac{2}{18}×100\%\approx11.11\%$,丁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正确。
D. 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1$,正确。
答案:B
11. 物质X在5g氧气中充分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O_{2}\xlongequal{点燃}RO_{2}+2SO_{2}$(R为某种未知元素),测得$RO_{2}和SO_{2}$的质量分别为2.2g和6.4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RO_{2}$中R的化合价为+2
B.X中含有R、S、O三种元素
C.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3.6g
D.反应后的混合物中有三种物质
D
)A.$RO_{2}$中R的化合价为+2
B.X中含有R、S、O三种元素
C.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3.6g
D.反应后的混合物中有三种物质
答案:D 解析:氧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设$RO_{2}$中R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x=+4$,A错误。设$RO_{2}$的化学式量为m,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n。
$X+3O_{2}\xlongequal {点燃}RO_{2}+2SO_{2}$
96 m 128
n 2.2g 6.4g
$\frac {m}{128}=\frac {2.2g}{6.4g}$ $m=44$
$\frac {96}{128}=\frac {n}{6.4g}$ $n=4.8g$
$RO_{2}$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2g×(\frac {16×2}{44}×100\% )=1.6g$; $SO_{2}$中氧元素的质量为$6.4g×(\frac {16×2}{64}×100\% )=3.2g$,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6g+3.2g=4.8g,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中含有R、S,不含O,B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故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2.2g+6.4g-4.8g=3.8g,C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5g氧气消耗了4.8g,故氧气有剩余,则反应后的混合物中有$RO_{2}$和$SO_{2}$以及剩余的氧气三种物质,D正确。故本题选D。
$X+3O_{2}\xlongequal {点燃}RO_{2}+2SO_{2}$
96 m 128
n 2.2g 6.4g
$\frac {m}{128}=\frac {2.2g}{6.4g}$ $m=44$
$\frac {96}{128}=\frac {n}{6.4g}$ $n=4.8g$
$RO_{2}$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2g×(\frac {16×2}{44}×100\% )=1.6g$; $SO_{2}$中氧元素的质量为$6.4g×(\frac {16×2}{64}×100\% )=3.2g$,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6g+3.2g=4.8g,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中含有R、S,不含O,B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故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2.2g+6.4g-4.8g=3.8g,C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5g氧气消耗了4.8g,故氧气有剩余,则反应后的混合物中有$RO_{2}$和$SO_{2}$以及剩余的氧气三种物质,D正确。故本题选D。
12.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如图甲)。
(1)镁条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理论上得到的生成物的质量
(2)兴趣小组同学按图乙装置改进实验后,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发现燃烧产物中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常温下与水不反应。②镁能与氮气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_{3}N_{2}$)固体。③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作出猜想】黄色固体为$Mg_{3}N_{2}$。
【进行实验】同学们通过实验对猜想进行了验证,请你将实验记录表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将镁粉燃烧的产物放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微热,然后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闻到刺激性气味,
【反思与交流】
①空气中氮气的含量远大于氧气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却远多于氮化镁,是因为
②镁条

(1)镁条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理论上得到的生成物的质量
大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镁条的质量;经分析可知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生成物质量中多了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合理答案均可)
。(2)兴趣小组同学按图乙装置改进实验后,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发现燃烧产物中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常温下与水不反应。②镁能与氮气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_{3}N_{2}$)固体。③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作出猜想】黄色固体为$Mg_{3}N_{2}$。
【进行实验】同学们通过实验对猜想进行了验证,请你将实验记录表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将镁粉燃烧的产物放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微热,然后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闻到刺激性气味,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
|黄色固体为氮化镁|【反思与交流】
①空气中氮气的含量远大于氧气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却远多于氮化镁,是因为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
。②镁条
不能
(填“能”或“不能”)替代红磷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理由是镁条不仅能和氧气反应,还能和氮气反应
。
答案:(1)大于 生成物质量中多了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合理答案均可) (2)【进行实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 【反思与交流】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 ②不能 镁条不仅能和氧气反应,还能和氮气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