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知识运用】请你根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简要概括此诗首句“杨花”和“子规”渲染了什么气氛,感悟李白在此诗歌中表达的情感。(3分)
| 知识卡片 |
| 杨花,据《辞源》解释为“柳絮”,由于其随风飞舞、漂泊不定的自然特点与漂泊在外的迁客游子极为相似,于是它很自然地成为飘零的象征。 |
| 子规,又名杜鹃,俗称布谷鸟,暮春初夏时节常昼夜不停地啼叫。杜鹃的啼声愁苦哀怨,似在说“不如归去”,因而古人又将其称为“催归鸟”,认为杜鹃是“天地间愁种子”。 |
9. 【情景设题】同学们学了这首古诗以后,展开讨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语: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明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事,也就是融情入景。
B. 小文:次句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愕痛惜。由“过五溪”可见,友人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C. 小涵: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要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王昌龄到夜郎西。
D. 小乐:后两句议论,点出诗歌主旨,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
| 知识卡片 |
| 杨花,据《辞源》解释为“柳絮”,由于其随风飞舞、漂泊不定的自然特点与漂泊在外的迁客游子极为相似,于是它很自然地成为飘零的象征。 |
| 子规,又名杜鹃,俗称布谷鸟,暮春初夏时节常昼夜不停地啼叫。杜鹃的啼声愁苦哀怨,似在说“不如归去”,因而古人又将其称为“催归鸟”,认为杜鹃是“天地间愁种子”。 |
"杨花"和"子规"渲染了悲凉伤感(凄凉悲惋)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贬谪遭遇的悲痛之情。
9. 【情景设题】同学们学了这首古诗以后,展开讨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D
)A. 小语: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明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事,也就是融情入景。
B. 小文:次句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愕痛惜。由“过五溪”可见,友人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C. 小涵: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要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王昌龄到夜郎西。
D. 小乐:后两句议论,点出诗歌主旨,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
答案:8."杨花"和"子规"渲染了悲凉伤感(凄凉悲惋)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贬谪遭遇的悲痛之情。
9. D 【解析】实际上,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并非议论,而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当作信使,寄托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无限思念和关切之情。同时,这两句诗也是抒情,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主旨,即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9. D 【解析】实际上,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并非议论,而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当作信使,寄托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无限思念和关切之情。同时,这两句诗也是抒情,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主旨,即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10.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最直接的景象是
11. 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细细赏读,我们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更可见其表情达意的艺术匠心。请仿照示例,从“动景与静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两个角度中任选其一,结合内容进行赏析。(3分)
示例:简约与深细相依。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共十八个字,写出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景。虽凝练但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作者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枯藤(或西风)
,(1分)最能触发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1分)11. 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细细赏读,我们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更可见其表情达意的艺术匠心。请仿照示例,从“动景与静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两个角度中任选其一,结合内容进行赏析。(3分)
示例:简约与深细相依。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共十八个字,写出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景。虽凝练但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作者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示例一:动静与静景相映。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显苍凉。"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孤寂、愁苦。 示例二:景色与情思相融。作者将九种景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末句"断肠人在天涯"做铺垫,凄凉、萧瑟的景与"断肠人"孤寂、愁苦的情融为一体,使全曲情景交融。
答案:10. 枯藤(或西风) 人家
11. 示例一:动静与静景相映。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显苍凉。"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孤寂、愁苦。 示例二:景色与情思相融。作者将九种景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末句"断肠人在天涯"做铺垫,凄凉、萧瑟的景与"断肠人"孤寂、愁苦的情融为一体,使全曲情景交融。
11. 示例一:动静与静景相映。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显苍凉。"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孤寂、愁苦。 示例二:景色与情思相融。作者将九种景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末句"断肠人在天涯"做铺垫,凄凉、萧瑟的景与"断肠人"孤寂、愁苦的情融为一体,使全曲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