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认真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善”与“贤”分别是两位帝王对周亚夫和汲黯的评价。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请你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善”“贤”的标准是什么。(4分)
【链接材料】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河内①失火,延烧千余家,上②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③,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荣阳令。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释】①河内:河内郡。②上:这里指汉武帝。③便(biàn)宜:臣子没有皇帝的命令自行决定适当的措施或办法,这里指汲黯没有皇帝的命令用符节发号施令。
【链接材料】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河内①失火,延烧千余家,上②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③,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荣阳令。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释】①河内:河内郡。②上:这里指汉武帝。③便(biàn)宜:臣子没有皇帝的命令自行决定适当的措施或办法,这里指汲黯没有皇帝的命令用符节发号施令。
中国传统文化中“善”“贤”的标准是:像周亚夫一样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2 分)像汲黯一样不畏强权、按理处事。(2 分)
答案:中国传统文化中“善”“贤”的标准是:像周亚夫一样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2 分)像汲黯一样不畏强权、按理处事。(2 分)
8. 下面是同学们对本文和链接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出自《史记》,“世家”和“列传”是其中两种重要的传记体例。
B.文中写群臣和文帝的表现,均从正面来衬托周亚夫的人物形象。
C.链接材料在叙述汲黯事迹的时候,侧重于对人物的语言进行详细描写。
D.链接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应断句为“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B
)A.本文出自《史记》,“世家”和“列传”是其中两种重要的传记体例。
B.文中写群臣和文帝的表现,均从正面来衬托周亚夫的人物形象。
C.链接材料在叙述汲黯事迹的时候,侧重于对人物的语言进行详细描写。
D.链接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应断句为“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答案:B(3 分) 【点拨】文中写群臣和文帝的表现,均从侧面来衬托周亚夫的人物形象。
建议用时:15分钟 总分:15分 实际用时:______ 得分:______
“求是”精神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小毅发现古人身上充满“求是”精神,请你阅读他搜集的资料,完成探究。
【甲】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②。释之治问③。曰:“县人来,闻跸④,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上:指汉文帝。②廷尉:古代司法审判机构官职名。③治问:询问,审问。④跸:古代帝王出行时,要开路清道,禁止民众通行。
1. 【通词义】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句中的加点词。(3分)
|文言语句|方法借鉴|释义|
|
|民安所
|廷尉当
★2. 【析心理】小毅发现两篇选文的结尾句中都有“久”字,它们分别体现了汉文帝的不同心理,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4分)
【甲】称善者
【乙】上良
3. 【观观点】选文中画线句分别来自周亚夫的军令和张释之的劝谏,小毅认为这两句话背后的观点是相同的,请帮小毅分析内容并概括观点。(4分)
【甲】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乙】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4. 【评人物】小毅想在选文中人物里选出一名“求是之星”,你认为谁最合适?请结合原文内容和你对“求是”精神的理解,说明理由。(4分)
A. 汉文帝
B. 周亚夫
C. 张释之
“求是”精神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小毅发现古人身上充满“求是”精神,请你阅读他搜集的资料,完成探究。
【甲】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②。释之治问③。曰:“县人来,闻跸④,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上:指汉文帝。②廷尉:古代司法审判机构官职名。③治问:询问,审问。④跸:古代帝王出行时,要开路清道,禁止民众通行。
1. 【通词义】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句中的加点词。(3分)
|文言语句|方法借鉴|释义|
|
固
不败伤我乎|课内迁移法:根据《周亚夫军细柳》中“其将固可袭而虏也”的“固”推断|(1)必,一定
||民安所
措
其手足|查阅字典法:①放置,安放。②施行。③废弃,放弃。④同“笮(zé)”,挤压。|(2)①
||廷尉当
是
也|成语推断法:点头称是
|(3)对,正确
|★2. 【析心理】小毅发现两篇选文的结尾句中都有“久”字,它们分别体现了汉文帝的不同心理,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4分)
【甲】称善者
久
之。【乙】上良
久
曰:“廷尉当是也。”从甲文中“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见周亚夫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汉文帝“称善者久之”,体现了他对周亚夫的敬重心理,又为边塞的严密防守而心安。乙文中汉文帝先是要求严惩惊马的人,后听从了张释之按法律维持原判的意见,考虑“良久”反映出他虽有所犹豫,但终能虚心纳谏,既为自己的狭隘而惭愧,又敬重张释之执法公正、不阿谀逢迎的可贵品质。
3. 【观观点】选文中画线句分别来自周亚夫的军令和张释之的劝谏,小毅认为这两句话背后的观点是相同的,请帮小毅分析内容并概括观点。(4分)
【甲】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乙】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甲句意思是“将军有命令说‘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皇帝发布的命令’”,乙句意思是“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这两句话的表面意思看似不一样,实则背后的观点是相同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做到刚正不阿。
4. 【评人物】小毅想在选文中人物里选出一名“求是之星”,你认为谁最合适?请结合原文内容和你对“求是”精神的理解,说明理由。(4分)
A. 汉文帝
B. 周亚夫
C. 张释之
示例:我选 C。因为张释之没有按照皇帝的要求严惩惊马的人,而是按照法律的规定维持了自己原来只处罚金的判决,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的执法原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求是”精神。
答案:1.
(1)必,一定
(2)①
(3)对,正确(每空 1 分)2.从甲文中“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见周亚夫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汉文帝“称善者久之”,体现了他对周亚夫的敬重心理,又为边塞的严密防守而心安。(2 分)乙文中汉文帝先是要求严惩惊马的人,后听从了张释之按法律维持原判的意见,考虑“良久”反映出他虽有所犹豫,但终能虚心纳谏,既为自己的狭隘而惭愧,又敬重张释之执法公正、不阿谀逢迎的可贵品质。(2 分)3.甲句意思是“将军有命令说‘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皇帝发布的命令’”,(1 分)乙句意思是“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1 分)这两句话的表面意思看似不一样,实则背后的观点是相同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做到刚正不阿。(2 分)4.示例:我选 C。(1 分)因为张释之没有按照皇帝的要求严惩惊马的人,而是按照法律的规定维持了自己原来只处罚金的判决,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的执法原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求是”精神。(3 分)
(1)必,一定
(2)①
(3)对,正确(每空 1 分)2.从甲文中“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见周亚夫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汉文帝“称善者久之”,体现了他对周亚夫的敬重心理,又为边塞的严密防守而心安。(2 分)乙文中汉文帝先是要求严惩惊马的人,后听从了张释之按法律维持原判的意见,考虑“良久”反映出他虽有所犹豫,但终能虚心纳谏,既为自己的狭隘而惭愧,又敬重张释之执法公正、不阿谀逢迎的可贵品质。(2 分)3.甲句意思是“将军有命令说‘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皇帝发布的命令’”,(1 分)乙句意思是“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1 分)这两句话的表面意思看似不一样,实则背后的观点是相同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做到刚正不阿。(2 分)4.示例:我选 C。(1 分)因为张释之没有按照皇帝的要求严惩惊马的人,而是按照法律的规定维持了自己原来只处罚金的判决,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的执法原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求是”精神。(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