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分)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分)答案:11.示例一: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分)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2分) 示例二:怀民亦未寝。(1分)理由:心境相同,趣味相同。(2分) 示例三:相与步于中庭。(1分)理由:关系亲密。(2分) 示例四: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分)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2分)
★12.【对比阅读】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写到了明月,它们都体现了苏轼当时的心境。这两处写月色的文字所表现出的作者心境是否一样?请具体分析。(3分)
【链接材料】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①生死两茫茫。不思量②,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③忽还乡。小轩窗④,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①十年:指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②思量:想念。③幽梦:隐约迷离的梦。④轩窗:窗户。______
【链接材料】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①生死两茫茫。不思量②,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③忽还乡。小轩窗④,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①十年:指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②思量:想念。③幽梦:隐约迷离的梦。④轩窗:窗户。______
不一样。文章表现的是作者陶醉月色、沉浸月色的悠闲自乐的心境;链接材料表现的是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体现了他悲伤、凄凉的心境。
答案:12.不一样。(1分)文章表现的是作者陶醉月色、沉浸月色的悠闲自乐的心境;(1分)链接材料表现的是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体现了他悲伤、凄凉的心境。(1分)
建议用时:15分钟 总分:15分 实际用时:______ 得分:______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回答问题。
【甲】
出河津县①西郭门,西北三十里,抵龙门下。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
濒河有宽平地,
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步石磴,登绝顶。顶有临思阁,
(选自薛瑄《游龙门记》,有删改)
【注释】①河津县:今山西河津市。②神禹:夏禹,相传夏禹曾凿龙门导黄水。③偃蹇:高耸的样子。④甓甃:砖石。⑤宛宛:蜿蜒曲折。
【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一处)(1分)
皮 干 苍 劲 偃 蹇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至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2分)
(2)盖天下之奇观也。(2分)
4. 小语和小文阅读甲文后对龙门山水的特点惊叹不已,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对话补全。(3分)
小语:“我多想俯视大河奔湍,三面临激,感受黄河的(1)
小文:“我也想北顾丹崖翠壁,生云走雾,领略峡谷的(2)
小语:“我还想西看大山,龙门山是多么连绵曲折。”
小文:“我还想向南远眺,河流、远山、沙洲、村庄都尽收眼底。总的来说,龙门的山水真是(3)
★5. “一切景语皆情语。”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到了树木,请比较作者“情语”的异同。(3分)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回答问题。
【甲】
出河津县①西郭门,西北三十里,抵龙门下。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
是
,山断河出,两壁俨立相望。神禹②疏凿之劳,于此为大。濒河有宽平地,
可
二三亩,多石少土。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制极宏丽。进谒庭下,悚肃思德者久之。庭多青松奇木,根负土石,突走连结,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偃蹇③,形状毅然,若壮夫离立,相持不相下。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步石磴,登绝顶。顶有临思阁,
以
风高不可木,甓甃④为之。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三面临激,石峰疑若振。北顾巨峡,丹崖翠壁,生云走雾,开阖晦明,倏忽万变。西则连山,宛宛⑤而去;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烟村雾树,风帆浪舸,渺然出没,太华、潼关、雍、豫诸山,仿佛见之。盖天下之奇观也。(选自薛瑄《游龙门记》,有删改)
【注释】①河津县:今山西河津市。②神禹:夏禹,相传夏禹曾凿龙门导黄水。③偃蹇:高耸的样子。④甓甃:砖石。⑤宛宛:蜿蜒曲折。
【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一处)(1分)
皮 干 苍 劲 偃 蹇
皮干/苍劲偃蹇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至
是
(这里
) (2)可
二三亩(大约
)(3)
以
风高不可木(因为
) (4)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2分)
东边和西边都是层层的山冈和高高的山峰,横排着插入云霄。
(2)盖天下之奇观也。(2分)
真是天底下少有的景致啊!
4. 小语和小文阅读甲文后对龙门山水的特点惊叹不已,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对话补全。(3分)
小语:“我多想俯视大河奔湍,三面临激,感受黄河的(1)
汹涌湍急,水势浩大
。”小文:“我也想北顾丹崖翠壁,生云走雾,领略峡谷的(2)
高耸明丽,明暗变化
。”小语:“我还想西看大山,龙门山是多么连绵曲折。”
小文:“我还想向南远眺,河流、远山、沙洲、村庄都尽收眼底。总的来说,龙门的山水真是(3)
壮阔雄浑
!”★5. “一切景语皆情语。”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到了树木,请比较作者“情语”的异同。(3分)
同: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陶醉。异:甲文还表达了对夏禹当年开凿龙门的伟大功绩的赞美与追慕。乙文还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己审美情趣的自许。
答案:1.皮干/苍劲偃蹇(1分) 2.
(1)这里
(2)大约
(3)因为
(4)只是(每空1分) 3.
(1)东边和西边都是层层的山冈和高高的山峰,横排着插入云霄。(2分)
(2)真是天底下少有的景致啊!(2分) 4.
(1)汹涌湍急,水势浩大
(2)高耸明丽,明暗变化
(3)壮阔雄浑(每空1分) 5.同: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陶醉。(1分)异:甲文还表达了对夏禹当年开凿龙门的伟大功绩的赞美与追慕。(1分)乙文还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己审美情趣的自许。(1分)
(1)这里
(2)大约
(3)因为
(4)只是(每空1分) 3.
(1)东边和西边都是层层的山冈和高高的山峰,横排着插入云霄。(2分)
(2)真是天底下少有的景致啊!(2分) 4.
(1)汹涌湍急,水势浩大
(2)高耸明丽,明暗变化
(3)壮阔雄浑(每空1分) 5.同: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陶醉。(1分)异:甲文还表达了对夏禹当年开凿龙门的伟大功绩的赞美与追慕。(1分)乙文还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己审美情趣的自许。(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