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A.
B.军士吏
C.居
D.将军亚夫
不
正
确
的一项是 (D
)A.
军
霸上(驻军)B.军士吏
被
甲(同“披”,穿着)C.居
无
何
(不久)D.将军亚夫
持
兵揖曰(率领)答案:D 【解析】 持:(手)执。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闻天子
B.
C.以河内守亚夫
D.军细柳:
B
)A.不闻天子
之
诏 称善者久之
B.
乃
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于是天子乃
按辔徐行C.以河内守亚夫
为
将军 天子为
动D.军细柳:
以
备胡 请以
军礼见答案:B 【解析】 A项,助词,的/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B项,副词,于是,就。C项,动词,担任/介词,被。D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A.至霸上及棘门
B.周亚夫
C.
D.改容
不
属
于
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A.至霸上及棘门
军
,直驰入B.周亚夫
军
细柳C.
介
胄
之士不拜D.改容
式
车答案:A 【解析】 A项,名词,军营。B项,名词用作动词,驻军。C项,名词用作动词,披甲戴盔。D项,"式"同"轼",名词用作动词,扶轼。
4. 下列句子中,与“此真将军矣”的句式
A.莲,花之君子者也
B.池非不深也
C.天子为动
D.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不
相
同
的一项是 (C
)A.莲,花之君子者也
B.池非不深也
C.天子为动
D.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答案:C 【解析】 "此真将军矣"为判断句。A、B、D三项均为判断句,C项为被动句。
5. 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C.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D.军中/闻将军令
D
)A.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C.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D.军中/闻将军令
答案:D 【解析】 A项,正确的划分为:其将/固可袭而虏也。B项,正确的划分为: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C项,正确的划分为: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6. (1)
7.
8.
9.
到,往
(2)②
(3)全,都
7.
于是皇帝就派遣使者手持符节告诉将军:"我想要入营慰劳军队。"
8.
① 运用正面描写:通过对周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② 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壁门士吏传达的周亚夫的命令和皇帝"按辔徐行""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的反应,从侧面衬托了周亚夫的治军严明。
9.
示例:在匈奴大举进攻的形势下,周亚夫的治军严明、刚直不阿受到了文帝赞赏,文帝临终告诫景帝,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让周亚夫担当领兵重任。周亚夫因此受到景帝重用,被拜为车骑将军。后来周亚夫由于过于刚正,不肯曲意逢迎,不仅极力反对景帝废黜太子,还不赞同景帝给投降的匈奴人封侯,多次与景帝意见不合,招致景帝厌烦疏远,最终被罢相。
答案:6.(1)到,往 (2)② (3)全,都
7. 于是皇帝就派遣使者手持符节告诉将军:"我想要入营慰劳军队。"
8. ① 运用正面描写:通过对周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② 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壁门士吏传达的周亚夫的命令和皇帝"按辔徐行""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的反应,从侧面衬托了周亚夫的治军严明。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分析通过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解答这类题,先从文中找出属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语句,然后分别阐述正面和侧面描写的作用,分析它们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9. 示例:在匈奴大举进攻的形势下,周亚夫的治军严明、刚直不阿受到了文帝赞赏,文帝临终告诫景帝,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让周亚夫担当领兵重任。周亚夫因此受到景帝重用,被拜为车骑将军。后来周亚夫由于过于刚正,不肯曲意逢迎,不仅极力反对景帝废黜太子,还不赞同景帝给投降的匈奴人封侯,多次与景帝意见不合,招致景帝厌烦疏远,最终被罢相。
7. 于是皇帝就派遣使者手持符节告诉将军:"我想要入营慰劳军队。"
8. ① 运用正面描写:通过对周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② 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壁门士吏传达的周亚夫的命令和皇帝"按辔徐行""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的反应,从侧面衬托了周亚夫的治军严明。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分析通过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解答这类题,先从文中找出属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语句,然后分别阐述正面和侧面描写的作用,分析它们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9. 示例:在匈奴大举进攻的形势下,周亚夫的治军严明、刚直不阿受到了文帝赞赏,文帝临终告诫景帝,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让周亚夫担当领兵重任。周亚夫因此受到景帝重用,被拜为车骑将军。后来周亚夫由于过于刚正,不肯曲意逢迎,不仅极力反对景帝废黜太子,还不赞同景帝给投降的匈奴人封侯,多次与景帝意见不合,招致景帝厌烦疏远,最终被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