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5·北京期末改编)学校艺术节开展“笔墨乾坤中国画”活动,引领同学们上溯华夏绘画史,品味中国画的精神意蕴,感悟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
在浩瀚的世界艺术长河中,能以国别称呼的画种不多,中国画是其中之一。一幅幅中国画,展现了中华神州
(1) 对文段中的字音、字形、词义判断
A. 因为作画要采集生活和自然信息,故“shè 取”应写作“摄取”。
B. “城郭”应读作“chéng guō”,古代的“城”指内城,“郭”指外城。
C. “田畴”的“畴”读作“chuó”,指的是田地、田野。
D. “遒劲”应读作“qiú jìng”,指画作线条雄健有力。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
A. 络绎不绝 B. 巧妙绝伦 C. 惟妙惟肖 D. 重峦叠嶂
(3) 宋徽宗题写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一语双关,具体指:
在浩瀚的世界艺术长河中,能以国别称呼的画种不多,中国画是其中之一。一幅幅中国画,展现了中华神州
络
绎
不
绝
的历史和辽阔壮美的山河。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再现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的场景,布局构图巧
妙
绝
伦
,人物刻画惟
妙
惟
肖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shè 取了北宋都城的繁华盛景:城郭威严耸立,城外田畴一望无际,其间错落的屋舍簇拥在一起。画面中,有人长途跋涉归来,有人行色匆匆,春寒料峭时节,街道上人们摩肩接踵,尽显烟火气息。宋徽宗题写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还一语双关地表达了政治清明的愿景。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重
峦
叠
嶂
、松石挺秀的景色,线条遒劲,笔法灵动。(1) 对文段中的字音、字形、词义判断
不
正
确
的一项是 ( C
)A. 因为作画要采集生活和自然信息,故“shè 取”应写作“摄取”。
B. “城郭”应读作“chéng guō”,古代的“城”指内城,“郭”指外城。
C. “田畴”的“畴”读作“chuó”,指的是田地、田野。
D. “遒劲”应读作“qiú jìng”,指画作线条雄健有力。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
不
恰
当
的一项是 ( A
)A. 络绎不绝 B. 巧妙绝伦 C. 惟妙惟肖 D. 重峦叠嶂
(3) 宋徽宗题写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一语双关,具体指:
清明时节;政治清明
。答案:(1)C (2)A (3)清明时节;政治清明 【解析】(1)“畴”应读作“chóu”。 (2)络绎不绝:形容来往的行人或车马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在文段中用来形容“中华神州的历史”,属于使用对象不当,应改成“绵延不绝”。故选 A。 (3)根据文段中的“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摄取了北宋都城的繁华盛景”“还一语双关地表达了政治清明的愿景”可知,“清明”具体指的是清明时节和政治清明。
2. 某同学写了一段《清明上河图》的独白,其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按照提示修改。
[A]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说话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就由我来向你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B]听集市商贩的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九百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请让我为你娓娓讲述。
A 句语义重复,可将“
[A]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说话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就由我来向你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B]听集市商贩的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九百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请让我为你娓娓讲述。
A 句语义重复,可将“
说话
”删去;B 句句式杂糅,可将“听
”删去。答案:说话 听
3. “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中的“相传”能否删去?为什么?
4. 第 3 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 第 4 段中“树木新发的枝芽”对表现画面内容有什么作用?
不能删去。“相传”指长期以来互相传说(不是确实有据,只是辗转传说的),在文中指《西湖争标图》传说为张择端所画。如果删去,就成了《西湖争标图》确实为张择端所画,改变了句子原意。“相传”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4. 第 3 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列数字、打比方。列举“24.8 厘米”“528.7 厘米”两个具体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尺寸大小;“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将长卷比作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疏密变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给人留下美好印象,令人回味无穷的特点。
5. 第 4 段中“树木新发的枝芽”对表现画面内容有什么作用?
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增强了画面的丰富感、繁华感。
答案:3. 不能删去。“相传”指长期以来互相传说(不是确实有据,只是辗转传说的),在文中指《西湖争标图》传说为张择端所画。如果删去,就成了《西湖争标图》确实为张择端所画,改变了句子原意。“相传”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4. 列数字、打比方。列举“24.8 厘米”“528.7 厘米”两个具体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尺寸大小;“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将长卷比作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疏密变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给人留下美好印象,令人回味无穷的特点。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的作用,先找出使用列数字的语句,明确数字所针对的说明对象,再分析这些数字如何准确、具体地展现对象的规模、数量、程度等特征,最后明确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5. 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增强了画面的丰富感、繁华感。
4. 列数字、打比方。列举“24.8 厘米”“528.7 厘米”两个具体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尺寸大小;“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将长卷比作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疏密变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给人留下美好印象,令人回味无穷的特点。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的作用,先找出使用列数字的语句,明确数字所针对的说明对象,再分析这些数字如何准确、具体地展现对象的规模、数量、程度等特征,最后明确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5. 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增强了画面的丰富感、繁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