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答案 2025年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江苏专版 第42页解析答案
1.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词义|
|复与参寥禅师|课内迁移法:复投之(《狼》)|(1)
又,再
|
|以予故|成语联想法:无缘无故|(2)
缘故
|
|亦得不伐|语境推断法|(3)
能够
|
|则园已易主|查阅词典法:①容易;②平易,和气;③轻视;④改变;⑤交换;⑥姓。|(4)
(填序号)|
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主虽市井人
/
然以予故
/
稍加培治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
花为白色,很圆,好像很多颗大粒的珍珠,香气和颜色都很不平凡。

4. 《记游定惠院》与《记承天寺夜游》共同勾勒出苏轼在贬谪生涯中“风景与心灵”的和鸣。请结合选文与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内容,以“景与情”为话题,写一段话。(不少于150字)
《记游定惠院》与《记承天寺夜游》同为苏轼贬谪时期的作品,通过自然景物与生活片段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实现心灵与风景的深度交融。《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将竹柏影幻化为水中藻荇,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这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捕捉,不仅是对美的欣赏,更是作者将内心苦闷转化为审美体验的体现。苏轼借月下之“闲”消解了贬谪之“寂”,在自然中寻得精神寄托。与此呼应,《记游定惠院》中定惠院的海棠、竹林等意象,同样成为作者排遣孤寂的载体,通过物我交融达到心灵的澄明。

答案:1.(1)又,再(2)缘故(3)能够(4)④2. 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3. 花为白色,很圆,好像很多颗大粒的珍珠,香气和颜色都很不平凡。4. 示例:《记游定惠院》与《记承天寺夜游》同为苏轼贬谪时期的作品,通过自然景物与生活片段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实现心灵与风景的深度交融。《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将竹柏影幻化为水中藻荇,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这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捕捉,不仅是对美的欣赏,更是作者将内心苦闷转化为审美体验的体现。苏轼借月下之“闲”消解了贬谪之“寂”,在自然中寻得精神寄托。与此呼应,《记游定惠院》中定惠院的海棠、竹林等意象,同样成为作者排遣孤寂的载体,通过物我交融达到心灵的澄明。
1. 我配的诗句: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我写的说明:
夜色中,江水平静如练,皎月倒映水面,宛若一面从天而降的明镜,将银辉铺满人间。云气变幻莫测,宛如海市蜃楼般悬浮天际。

2. 我:
朗诵时需融合骈文韵律与书信的亲切感,通过节奏的明快与舒缓、语调的抑扬顿挫,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层层递进呈现。

3. 我选
A
。分析:诗人乘船前行,群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江水奔腾流入广阔的原野。“随”“入”二字化静为动,以动态的视角写出了山势与流水的美,展现了雄浑壮阔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以及初出蜀地时的喜悦与憧憬。
答案:1.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夜色中,江水平静如练,皎月倒映水面,宛若一面从天而降的明镜,将银辉铺满人间。云气变幻莫测,宛如海市蜃楼般悬浮天际。2. 示例:朗诵时需融合骈文韵律与书信的亲切感,通过节奏的明快与舒缓、语调的抑扬顿挫,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层层递进呈现。3. 示例:A 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人乘船前行,群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江水奔腾流入广阔的原野。“随”“入”二字化静为动,以动态的视角写出了山势与流水的美,展现了雄浑壮阔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以及初出蜀地时的喜悦与憧憬。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