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园林概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dǐng 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超过一百七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几处。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空间内点 zhuì 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 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标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根据拼音写汉字。
dǐng(
(2)文段中“标本”的意思是
(3)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dǐng 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超过一百七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几处。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空间内点 zhuì 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 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标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根据拼音写汉字。
dǐng(
鼎
)盛 点 zhuì(缀
)(2)文段中“标本”的意思是
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3)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语义重复,可删去“超过”或“多”。
答案:1. (1) 鼎 缀 (2) 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3) 语义重复,可删去“超过”或“多”。
2. [名园打卡]沧浪亭是苏州的名园之一。下面是介绍沧浪亭的文字,依据“句子要连贯”的要求,依次填入语段中横线上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见一泓绿水绕于园外,漫步过桥,始得入内。园内以山石为主景,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园中最南部的是建在假山洞屋之上的看山楼
②看山楼北面是翠玲珑馆
③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
④再折而向北到仰止亭,出仰止亭可到御碑亭
⑤与明道堂东西相对的是五百名贤祠
B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见一泓绿水绕于园外,漫步过桥,始得入内。园内以山石为主景,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园中最南部的是建在假山洞屋之上的看山楼
②看山楼北面是翠玲珑馆
③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
④再折而向北到仰止亭,出仰止亭可到御碑亭
⑤与明道堂东西相对的是五百名贤祠
答案:2. B 解析:按照先后与空间顺序,“假山”与“山石”相承,上句“以山石为主景”,③句应放在首位,排除 A、D 两项。“与明道堂东西相对”承③句中的“明道堂”,⑤句应放在其次,排除 C。
3. [景点欣赏]苏州网师园中的看松读画轩有一副对联,下联为“一帘晴雪卷梅花”,与之构成对仗的上联应是 (
A.满园春光堪入画
B.满地绿荫飞燕子
C.千朵红莲三尺水
D.三代前贤松柏寒
B
)A.满园春光堪入画
B.满地绿荫飞燕子
C.千朵红莲三尺水
D.三代前贤松柏寒
答案:3. B 解析:下联写的冬季之景,上联也应写景,描绘网师园的美,成一整体。B 项“满地绿荫飞燕子”正是写的春景。偏正短语“满地绿荫”对“一帘晴雪”,动宾短语“飞燕子”对“卷梅花”。
4.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
B.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介绍,突出了它的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等多方面的特点。
C.课文对苏州园林的介绍有总说,有分说,总说和分说紧密结合,思路清晰。
D.课文在分说苏州园林的特征时采用的是由次要到主要的逻辑顺序。
D
)A.本文的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
B.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介绍,突出了它的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等多方面的特点。
C.课文对苏州园林的介绍有总说,有分说,总说和分说紧密结合,思路清晰。
D.课文在分说苏州园林的特征时采用的是由次要到主要的逻辑顺序。
答案:4. D 解析:应为“由主要到次要”。
5. (教材课后习题变式)从选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苏州园林的哪些特点?
6.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去掉“往往”一词好不好? 请说明理由。
7. 选段第二段中所说的“画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6.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去掉“往往”一词好不好? 请说明理由。
不好。因为“往往”表示大部分情况,如果去掉“往往”就变成了全部情况,与实际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7. 选段第二段中所说的“画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画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花树种类的搭配;二是树木的修剪;三是藤萝的栽种。
答案:5.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6. 不好。因为“往往”表示大部分情况,如果去掉“往往”就变成了全部情况,与实际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7. “画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花树种类的搭配;二是树木的修剪;三是藤萝的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