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故君子/有不战
D
)A.天时/不如/地利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故君子/有不战
答案:D 解析:正确停顿为“故/君子有不战”。
2. 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 利:① 天时不如地
② 兵革非不坚
(2) 城:① 三里之
②
(1) 利:① 天时不如地
利
(有利于,对……有利
)② 兵革非不坚
利
也 (锋利,锐利
)(2) 城:① 三里之
城
(城墙,与“郭”对举时多指内城
)②
城
非不高也 (城墙
)答案:(1)① 有利于,对……有利 ② 锋利,锐利 (2)① 城墙,与“郭”对举时多指内城 ② 城墙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
(2) 周武王讨伐纣王,纣王因失去道义而无人帮助,而周武王恰恰相反,这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的“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2) 周武王讨伐纣王,纣王因失去道义而无人帮助,而周武王恰恰相反,这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的“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答案:(1)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4. 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B.《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共十篇。
C.“得道多助”中的“道”指自然规律。
D.孟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D
)A.孟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B.《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共十篇。
C.“得道多助”中的“道”指自然规律。
D.孟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答案:D 解析:A. 应为儒家;B. 应为七篇;C. “道”指仁政。
5. (1)
6. (1)
7.
8.
四面包围
(2)护城河
(3)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4)同“叛”,背叛
6. (1)
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上下团结。
(2)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7.
总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强调“人和”是战争与治国的核心)。分论点:天时不如地利:以“攻城不胜”为例,说明天时无法突破坚固防御。地利不如人和:以“守城失败”为例,揭示内部团结比地理优势更重要。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
运用对比论证和排比句,增强语势,有说服力;整散结合,句式灵活,全文论证简练严谨,气势磅礴。
答案:5. (1)四面包围 (2)护城河 (3)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4)同“叛”,背叛 6. (1)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上下团结。 (2)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7. 总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强调“人和”是战争与治国的核心)。分论点:天时不如地利:以“攻城不胜”为例,说明天时无法突破坚固防御。地利不如人和:以“守城失败”为例,揭示内部团结比地理优势更重要。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 运用对比论证和排比句,增强语势,有说服力;整散结合,句式灵活,全文论证简练严谨,气势磅礴。
9. (1)
10. 西伯归
11. (1)在这种情况下纣王便加重刑罚,设置了炮烙酷刑。
(2)西伯昌的势力更加强大,纣王因此逐渐丧失了权势。
12.
同“叛”,背叛
(2)听说
(3)答应
(4)更加
10. 西伯归
/
乃阴修德行善/
诸侯多叛纣而归西伯11. (1)在这种情况下纣王便加重刑罚,设置了炮烙酷刑。
(2)西伯昌的势力更加强大,纣王因此逐渐丧失了权势。
12.
西伯昌心忧国事,“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烙之刑”“修德行善”,诸侯多归顺西伯昌,使“西伯滋大”,这体现了“得道者多助”;纣王在“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时,以酷刑镇压,又滥杀、囚禁重臣,最终“诸侯多叛纣”,纣王“失权重”,这体现了“失道者寡助”。
答案:9. (1)同“叛”,背叛 (2)听说 (3)答应 (4)更加 10. 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归西伯 11. (1)在这种情况下纣王便加重刑罚,设置了炮烙酷刑。 (2)西伯昌的势力更加强大,纣王因此逐渐丧失了权势。 12. 西伯昌心忧国事,“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烙之刑”“修德行善”,诸侯多归顺西伯昌,使“西伯滋大”,这体现了“得道者多助”;纣王在“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时,以酷刑镇压,又滥杀、囚禁重臣,最终“诸侯多叛纣”,纣王“失权重”,这体现了“失道者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