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景默写。
1. 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
2. 欧阳修的《采桑子》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颍州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
3. 朱敦儒的《相见欢》中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
4.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表现景色迷人,词人乐不思“宿”的句子:
1. 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这两句词表示慨叹。2. 欧阳修的《采桑子》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颍州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3. 朱敦儒的《相见欢》中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4.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表现景色迷人,词人乐不思“宿”的句子: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答案:1.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2.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3.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4.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5. 词的下片“无风水面琉璃滑”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6. 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比喻。 将水面比作琉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面的平滑、晶莹、澄澈。
6. 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运用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的手法,下片的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体现“静”。下片的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愈显西湖之幽静。 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答案:5. 比喻。 将水面比作琉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面的平滑、晶莹、澄澈。 6. 运用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的手法,下片的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体现“静”。下片的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愈显西湖之幽静。 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7. 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有何表达效果?
8. 词的下片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日薄西山,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夕阳下的大江滚滚东流,一去不复返。 词人运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运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表现了词人沉重的心情。
8. 词的下片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及对朝廷的愤慨;“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答案:7. 日薄西山,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夕阳下的大江滚滚东流,一去不复返。 词人运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运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表现了词人沉重的心情。 8.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及对朝廷的愤慨;“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9. 请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10. 说说“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示例:暮色中小船误入荷塘深处,词人不觉加快速度,想赶紧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醒了鸥鹭,鸥鹭纷纷飞向天空,霎时,人声、水声、鸟声交织在宁静的湖面上。
10. 说说“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惊”字既暗写船行速度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地飞起的情态。
答案:9. 示例:暮色中小船误入荷塘深处,词人不觉加快速度,想赶紧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醒了鸥鹭,鸥鹭纷纷飞向天空,霎时,人声、水声、鸟声交织在宁静的湖面上。 10. “惊”字既暗写船行速度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地飞起的情态。
11. 甲、乙两首诗词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表。
| |季节|景物|
|甲|黄梅时节(或:初夏)|
|乙|
12. 仔细品味甲、乙两首诗词,并简要分析两位作者在面对自然界的景物时不同的心境。
| |季节|景物|
|甲|黄梅时节(或:初夏)|
(家家)雨、(处处)蛙
||乙|
春天(或:暮春)
|花、燕|12. 仔细品味甲、乙两首诗词,并简要分析两位作者在面对自然界的景物时不同的心境。
甲:雨夜期客不至的焦灼之情,百无聊赖(或:闲逸、散淡、恬然自适)。乙:即景兴感,感慨年华流逝。
答案:11. (1) (家家)雨、(处处)蛙 (2) 春天(或:暮春) 12. 甲:雨夜期客不至的焦灼之情,百无聊赖(或:闲逸、散淡、恬然自适)。乙:即景兴感,感慨年华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