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1)
7. (1) 孔子
8.
显著
(2) 除
(3) 让
(4) 断绝
7. (1) 孔子
/
以三代之道/
教导于世 (2) 所以尧、舜、禹三王的后代,没有不称王的,那是因为他们积有阴德。
8.
① 类比说理。以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为参照,使读者能直观理解君子道德修养与福禄之间的关系,借助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增强观点的说服力。② 举例说理。正面举多位古人的事例来论证有“阴德”“隐行”者必有阳报、昭名的观点。
答案:6. (1) 显著 (2) 除 (3) 让 (4) 断绝
7. (1) 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导于世 (2) 所以尧、舜、禹三王的后代,没有不称王的,那是因为他们积有阴德。
8. ① 类比说理。以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为参照,使读者能直观理解君子道德修养与福禄之间的关系,借助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增强观点的说服力。② 举例说理。正面举多位古人的事例来论证有“阴德”“隐行”者必有阳报、昭名的观点。
7. (1) 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导于世 (2) 所以尧、舜、禹三王的后代,没有不称王的,那是因为他们积有阴德。
8. ① 类比说理。以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为参照,使读者能直观理解君子道德修养与福禄之间的关系,借助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增强观点的说服力。② 举例说理。正面举多位古人的事例来论证有“阴德”“隐行”者必有阳报、昭名的观点。
9. (1)
10. ______
11. ______
12. (
13. ______
14. 我:______
亭亭山上松
(2) 去年天气旧亭台
10. ______
不是。本文所写路亭是村庄市镇之间供行人憩坐的建筑,简陋实用。《赠从弟》(其二)中“亭亭山上松”的“亭亭”用来形容松树高耸的样子,不是指具体的亭子建筑。《浣溪沙》中“去年天气旧亭台”的“亭台”是泛指供人游赏、休息的亭阁台榭等建筑,一般是在园林等环境中,与本文中实用的路亭不同。
11. ______
侧重①。从文中对路亭的描述来看,路亭主要是为人提供奔波途中用以停歇的地方,像赶市的村夫农妇等在途中会在路亭休息,还有田头劳作的农民在此耕余休息等,都体现了路亭让人停集的功能,所以更侧重“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这一释义。
12. (
ACD
)13. ______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出行速度加快,在路途上停留休息的需求、方式发生了变化,路亭的实用功能确实在逐渐减弱。但路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乡村生活的印记。我们可以通过保护、修复一些有代表性的路亭,将其作为乡村文化景观的一部分,让后人了解过去的生活和文化,所以也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14. 我:______
示例:我觉得不是指亭台中有六七个座位。在古代山村中,亭台可能是一种常见的点缀性建筑,用来供人观赏风景、休息等。作者写“亭台六七座”是一种写实与艺术化的结合,用这样的数字来描绘山村中亭台错落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乡村氛围,是为了展现山村的古朴和优美,不是夸张,也不是指亭台里的座位,而是实实在在的亭台建筑。
答案:9. (1) 亭亭山上松 (2) 去年天气旧亭台
10. 不是。本文所写路亭是村庄市镇之间供行人憩坐的建筑,简陋实用。《赠从弟》(其二)中“亭亭山上松”的“亭亭”用来形容松树高耸的样子,不是指具体的亭子建筑。《浣溪沙》中“去年天气旧亭台”的“亭台”是泛指供人游赏、休息的亭阁台榭等建筑,一般是在园林等环境中,与本文中实用的路亭不同。
11. 侧重①。从文中对路亭的描述来看,路亭主要是为人提供奔波途中用以停歇的地方,像赶市的村夫农妇等在途中会在路亭休息,还有田头劳作的农民在此耕余休息等,都体现了路亭让人停集的功能,所以更侧重“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这一释义。
12. ACD 解析:第三段多用短句,是为了体现村夫农妇赶市的忙碌和辛苦,而不是兴奋和沿途之趣,B项错误。
13.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出行速度加快,在路途上停留休息的需求、方式发生了变化,路亭的实用功能确实在逐渐减弱。但路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乡村生活的印记。我们可以通过保护、修复一些有代表性的路亭,将其作为乡村文化景观的一部分,让后人了解过去的生活和文化,所以也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14. 示例:我觉得不是指亭台中有六七个座位。在古代山村中,亭台可能是一种常见的点缀性建筑,用来供人观赏风景、休息等。作者写“亭台六七座”是一种写实与艺术化的结合,用这样的数字来描绘山村中亭台错落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乡村氛围,是为了展现山村的古朴和优美,不是夸张,也不是指亭台里的座位,而是实实在在的亭台建筑。
10. 不是。本文所写路亭是村庄市镇之间供行人憩坐的建筑,简陋实用。《赠从弟》(其二)中“亭亭山上松”的“亭亭”用来形容松树高耸的样子,不是指具体的亭子建筑。《浣溪沙》中“去年天气旧亭台”的“亭台”是泛指供人游赏、休息的亭阁台榭等建筑,一般是在园林等环境中,与本文中实用的路亭不同。
11. 侧重①。从文中对路亭的描述来看,路亭主要是为人提供奔波途中用以停歇的地方,像赶市的村夫农妇等在途中会在路亭休息,还有田头劳作的农民在此耕余休息等,都体现了路亭让人停集的功能,所以更侧重“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这一释义。
12. ACD 解析:第三段多用短句,是为了体现村夫农妇赶市的忙碌和辛苦,而不是兴奋和沿途之趣,B项错误。
13.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出行速度加快,在路途上停留休息的需求、方式发生了变化,路亭的实用功能确实在逐渐减弱。但路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乡村生活的印记。我们可以通过保护、修复一些有代表性的路亭,将其作为乡村文化景观的一部分,让后人了解过去的生活和文化,所以也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14. 示例:我觉得不是指亭台中有六七个座位。在古代山村中,亭台可能是一种常见的点缀性建筑,用来供人观赏风景、休息等。作者写“亭台六七座”是一种写实与艺术化的结合,用这样的数字来描绘山村中亭台错落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乡村氛围,是为了展现山村的古朴和优美,不是夸张,也不是指亭台里的座位,而是实实在在的亭台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