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答案 2025年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八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江苏专版 第77页解析答案
1. (2024·无锡惠山区三模改编)某博物馆举办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特展,有如下四个单元:“东方破晓”“星火燎原”“中流砥柱”“夺取胜利”。以下属于“东方破晓”单元展品的是( )

A.嘉兴南湖红船的复刻模型
B.红军在井冈山挑粮用的扁担
C.中共七大会场的复原场景
D.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照片
答案:A
2.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携手合作,帮助国民党完成改组,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给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材料中“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D.南昌起义的爆发
答案:B
3. 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为促使国民党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转变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党实力差距明显
B.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C.民众抗日意识觉醒
D.两党政治分歧消除
答案:B
4.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以上现象的背景是( )

A.北伐战争节节胜利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日本军队全面侵华
D.国共重庆谈判举行
答案:C
5. (2024·陕西)下列分别是抗日军民在华北破袭铁路次数统计图和破袭铁路线的场景。据此可知,破袭行动高潮出现在( )

A.五四运动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答案:D
6. (2024·苏州昆山期末)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飞抵重庆后,在机场发表谈话:“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希望中国一切抗日政党及爱国志士团结起来,为实现上述任务而奋斗。”这反映出毛泽东飞抵重庆的目的是( )

A.争取国民大革命的胜利
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争取和平民主建国
答案:D
7. 20世纪40年代,纪实漫画《小克日记》在《南京晚报》连载。“小克”虽是虚构人物,但代表的是各种身份的真实人物。如图是《小克日记》的最后一幅,下列诗词与漫画能够相对应的是( )

A.“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答案:C
8. (2024·苏州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大革命失败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两次生死考验。经历了大风大浪的共产党人愈加坚毅与成熟,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愈加深刻,走向了独立自主的革命新阶段。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处处发动群众的力量,真正做到了全民族抗战,发挥了人民群众汪洋大海般势不可当的力量。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动员与教育工作中,中国近代历史上卑躬屈膝的民族状态被彻底改变。
材料三 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在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指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以及瓦解敌军等项原则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建立了自己的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大因素。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一例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从“两次生死考验”中走出来的。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人民解放战争最终获胜的主要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答案:
(1) 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之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 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卑躬屈膝的民族状态。
(3) 人民解放战争具有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解放战争是人民战争;建立了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
(4)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