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起着重要作用。请写出下列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1)被誉为植物界“拓荒者”的地衣,能够分泌地衣酸,进而
(2)土壤中的蚯蚓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

(1)被誉为植物界“拓荒者”的地衣,能够分泌地衣酸,进而
腐蚀
岩石,使岩石表面逐渐风化,从而形成土壤,为其他植物的生存创造条件。(2)土壤中的蚯蚓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
通气
和吸水
能力,它们的粪便还能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1)腐蚀 (2)通气 吸水 肥力
11. 蜣螂可以清洁地面,改善土壤结构。下列现象与蜣螂和环境的关系相似的是(
A.猫头鹰能在夜间发现老鼠
B.森林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C.处境危险时,象鼻虫从树叶上落地装死
D.百岁兰具有粗壮且深达地下水位的主根
B
)A.猫头鹰能在夜间发现老鼠
B.森林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C.处境危险时,象鼻虫从树叶上落地装死
D.百岁兰具有粗壮且深达地下水位的主根
答案:B 解析:蜣螂可以清洁地面,改善土壤结构,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森林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也体现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12. (2023·揭阳揭东段考)植物的叶片能够散失水分,进而影响周围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某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活动。以下是他们的探究方案,请回答问题。
(1)提出的问题是______
(2)作出假设: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3)制订并实施计划:用干湿表在同一天的早晨、中午、傍晚三个时间段分别测量裸地、草坪、灌木丛的空气湿度(每次测量10分钟),每地测三个时间段,取平均值记录在表格中。
|时间段|裸 地|草 坪|灌木丛|
|早晨|68.2%|72.8%|81.3%|
|中午|18.5%|27.2%|48.7%|
|傍晚|44.2%|55.6%|66.7%|
|平均值|43.6%|51.9%|65.6%|

① 上述实测地点中,记录的______
② 此探究实验的变量是______
③ 测量灌木丛的空气湿度时,干湿表应悬挂在______
④ 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湿度时,对每个实测地点,要记录3个数据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①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空气湿度最大的地点是______
② 在三个时间段里,空气湿度最大的时间段是______
③ 根据以上分析和表格记录的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5)表达与交流
① 通过此探究可以证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_____
② 若实验当天有雾,则对实验结果______
(1)提出的问题是______
不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3)制订并实施计划:用干湿表在同一天的早晨、中午、傍晚三个时间段分别测量裸地、草坪、灌木丛的空气湿度(每次测量10分钟),每地测三个时间段,取平均值记录在表格中。
|时间段|裸 地|草 坪|灌木丛|
|早晨|68.2%|72.8%|81.3%|
|中午|18.5%|27.2%|48.7%|
|傍晚|44.2%|55.6%|66.7%|
|平均值|43.6%|51.9%|65.6%|

① 上述实测地点中,记录的______
裸地
(填“裸地”“草坪”或“灌木丛”)组数据起着对照作用。② 此探究实验的变量是______
植被情况
和______时间
。(填“空气湿度”“地点”“植被情况”或“时间”)③ 测量灌木丛的空气湿度时,干湿表应悬挂在______
树枝
的位置。④ 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湿度时,对每个实测地点,要记录3个数据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减小实验误差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①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空气湿度最大的地点是______
灌木丛
。② 在三个时间段里,空气湿度最大的时间段是______
早晨
。③ 根据以上分析和表格记录的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草坪比裸地的湿度大,灌木丛比草坪的湿度大
。(5)表达与交流
① 通过此探究可以证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_____
生物影响环境
。② 若实验当天有雾,则对实验结果______
有
(填“有”或“无”)影响。答案:(1)不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吗 (3)① 裸地 ② 植被情况 时间 ③ 树枝 ④ 减小实验误差 (4)① 灌木丛 ② 早晨 ③ 草坪比裸地的湿度大,灌木丛比草坪的湿度大 (5)① 生物影响环境 ②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