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下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 (
A
B
C D
C
)A
B
C D
答案:【解析】:
A选项: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在烧杯内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选项漏气错误。
B选项: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选项漏气错误。
C选项:向右拉活塞,长颈漏斗中导管内液柱不下降或无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漏气,因为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向右拉活塞时,锥形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会将空气通过长颈漏斗压入锥形瓶,长颈漏斗中导管内会有气泡产生或液柱下降,而现在没有这些现象,所以装置漏气,故C选项漏气正确。
D选项:关闭止水夹,用手握住烧瓶,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集气瓶内压强增大,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D选项漏气错误。
【答案】:C
A选项: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在烧杯内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选项漏气错误。
B选项: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选项漏气错误。
C选项:向右拉活塞,长颈漏斗中导管内液柱不下降或无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漏气,因为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向右拉活塞时,锥形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会将空气通过长颈漏斗压入锥形瓶,长颈漏斗中导管内会有气泡产生或液柱下降,而现在没有这些现象,所以装置漏气,故C选项漏气正确。
D选项:关闭止水夹,用手握住烧瓶,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集气瓶内压强增大,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D选项漏气错误。
【答案】:C
10. 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两套装置图,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图1和图2中气球的位置不同,______
(2)若实验测得的结果偏小(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21%),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列举两条)______
(3)为了更好地理解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同学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利用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改进实验,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了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4)。
① 图4中Y曲线表示______


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实验装置(如图3)中的氧气并没有被红磷完全消耗
b. 图4中X曲线AB段变化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导致瓶内气压增大
c. 图3中接通电源使用电烙铁发热,引燃红磷,使实验结果更精确

(1)图1和图2中气球的位置不同,______
图2
(填“图1”或“图2”)更合理,理由是______图2中气球在玻璃管后,更易于空气流通,能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
。(2)若实验测得的结果偏小(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21%),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列举两条)______
铜粉的量不足
;______装置漏气
。(3)为了更好地理解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同学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利用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改进实验,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了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4)。
① 图4中Y曲线表示______
氧气浓度
(填“压强”“温度”或“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

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bc
(填字母)。a. 实验装置(如图3)中的氧气并没有被红磷完全消耗
b. 图4中X曲线AB段变化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导致瓶内气压增大
c. 图3中接通电源使用电烙铁发热,引燃红磷,使实验结果更精确
答案:【解析】:
(1)图2更合理,理由是图2中气球在玻璃管后,更易于空气流通,能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
(2)实验测得结果偏小,可能原因有:铜粉的量不足,不能将氧气完全消耗;装置漏气,有外界空气进入;未冷却至室温就读数,此时气体处于膨胀状态等。
(3)①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所以图4中Y曲线表示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
②a.从图4中氧气浓度未降到0可知,实验装置中的氧气并没有被红磷完全消耗,a正确;b.图4中X曲线AB段变化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使瓶内气压增大,b正确;c.图3中接通电源使用电烙铁发热,引燃红磷,避免了打开瓶塞点燃红磷时空气的逸出,使实验结果更精确,c正确。
【答案】:
(1)图2;图2中气球在玻璃管后,更易于空气流通,能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
(2)铜粉的量不足;装置漏气(或未冷却至室温就读数等)
(3)①氧气浓度
②abc
(1)图2更合理,理由是图2中气球在玻璃管后,更易于空气流通,能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
(2)实验测得结果偏小,可能原因有:铜粉的量不足,不能将氧气完全消耗;装置漏气,有外界空气进入;未冷却至室温就读数,此时气体处于膨胀状态等。
(3)①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所以图4中Y曲线表示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
②a.从图4中氧气浓度未降到0可知,实验装置中的氧气并没有被红磷完全消耗,a正确;b.图4中X曲线AB段变化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使瓶内气压增大,b正确;c.图3中接通电源使用电烙铁发热,引燃红磷,避免了打开瓶塞点燃红磷时空气的逸出,使实验结果更精确,c正确。
【答案】:
(1)图2;图2中气球在玻璃管后,更易于空气流通,能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
(2)铜粉的量不足;装置漏气(或未冷却至室温就读数等)
(3)①氧气浓度
②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