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工开物》一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书中记载了“和泥造瓦”的过程,其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踩土成泥
B.拉线分割
C.脱模出瓦
D.点火烧制
D
)A.踩土成泥
B.拉线分割
C.脱模出瓦
D.点火烧制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我们需要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物理变化中无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
A选项,踩土成泥,是将土壤通过踩踏的方式使其变得更加细腻和均匀,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土壤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因此属于物理变化。
B选项,拉线分割,是将已经成型的泥坯通过拉线的方式分割成小块,这个过程中同样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泥坯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因此也属于物理变化。
C选项,脱模出瓦,是将已经成型的泥坯从模具中取出,形成瓦的形状,这个过程中同样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泥坯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因此同样属于物理变化。
D选项,点火烧制,是将已经成型的泥坯在高温下烧制,使其变得坚硬并具有防水性能,这个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如陶瓷的硬化和防水层的形成,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综上所述,只有D选项中的点火烧制是化学变化,因此答案为D。
【答案】:D
本题主要考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我们需要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物理变化中无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
A选项,踩土成泥,是将土壤通过踩踏的方式使其变得更加细腻和均匀,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土壤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因此属于物理变化。
B选项,拉线分割,是将已经成型的泥坯通过拉线的方式分割成小块,这个过程中同样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泥坯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因此也属于物理变化。
C选项,脱模出瓦,是将已经成型的泥坯从模具中取出,形成瓦的形状,这个过程中同样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泥坯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因此同样属于物理变化。
D选项,点火烧制,是将已经成型的泥坯在高温下烧制,使其变得坚硬并具有防水性能,这个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如陶瓷的硬化和防水层的形成,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综上所述,只有D选项中的点火烧制是化学变化,因此答案为D。
【答案】:D
3. 下列对废弃塑料制品的处理方法中,最为恰当的是(
A.焚烧
B.用化学方法加工成防水涂料
C.倾倒在海洋中
D.粉碎后深埋
B
)A.焚烧
B.用化学方法加工成防水涂料
C.倾倒在海洋中
D.粉碎后深埋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对废弃塑料制品处理方法的评估。需要从环保、资源再利用和减少污染的角度出发,分析每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
A选项,焚烧塑料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和烟尘,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不是最佳处理方法。
B选项,用化学方法加工成防水涂料,这既减少了废弃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又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是一种环保且经济的处理方法。
C选项,倾倒在海洋中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因此不可取。
D选项,粉碎后深埋虽然可以减少地表的塑料污染,但塑料难以降解,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影响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生长,因此也不是最佳处理方法。
综上所述,最为恰当的处理方法是B选项。
【答案】:B
本题考查对废弃塑料制品处理方法的评估。需要从环保、资源再利用和减少污染的角度出发,分析每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
A选项,焚烧塑料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和烟尘,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不是最佳处理方法。
B选项,用化学方法加工成防水涂料,这既减少了废弃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又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是一种环保且经济的处理方法。
C选项,倾倒在海洋中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因此不可取。
D选项,粉碎后深埋虽然可以减少地表的塑料污染,但塑料难以降解,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影响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生长,因此也不是最佳处理方法。
综上所述,最为恰当的处理方法是B选项。
【答案】:B
4. 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描绘场景中的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答案:【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A选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述的是水结冰和雪花飘落的现象,这是水的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
B选项“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描述的是风吹过江面产生波浪,风吹入竹林使竹子倾斜,这同样是物质的形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也属于物理变化。
C选项“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描述的是通过磨砺使铁杵变成针的过程,这是铁的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同样属于物理变化。
D选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野火燃烧草木,春风一吹草木又生长出来的情景。其中野火燃烧草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如二氧化碳、水等)生成,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D
本题考察的是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A选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述的是水结冰和雪花飘落的现象,这是水的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
B选项“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描述的是风吹过江面产生波浪,风吹入竹林使竹子倾斜,这同样是物质的形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也属于物理变化。
C选项“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描述的是通过磨砺使铁杵变成针的过程,这是铁的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同样属于物理变化。
D选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野火燃烧草木,春风一吹草木又生长出来的情景。其中野火燃烧草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如二氧化碳、水等)生成,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D
5. 下列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氢气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B.金属汞在常温下是液体
C.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D.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A
)A.氢气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B.金属汞在常温下是液体
C.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D.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辨别。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而物理性质则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导电性等。
A选项描述的是氢气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这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属于化学性质。
B选项描述的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是液体,这是物质的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因此属于物理性质。
C选项描述的是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这是物质的导电性,同样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因此属于物理性质。
D选项描述的是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这是物质的密度,也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因此属于物理性质。
综上所述,只有A选项描述的是化学性质。
【答案】:A
A选项描述的是氢气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这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属于化学性质。
B选项描述的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是液体,这是物质的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因此属于物理性质。
C选项描述的是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这是物质的导电性,同样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因此属于物理性质。
D选项描述的是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这是物质的密度,也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因此属于物理性质。
综上所述,只有A选项描述的是化学性质。
【答案】:A
6. 如图是对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验证了蜡烛燃烧的所有生成物
B.甲图实验可以比较出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高低
C.乙图实验可验证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
D.丙图的白烟是蜡烛燃烧生成的可以燃烧的气体
B
)A.该实验验证了蜡烛燃烧的所有生成物
B.甲图实验可以比较出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高低
C.乙图实验可验证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
D.丙图的白烟是蜡烛燃烧生成的可以燃烧的气体
答案:【解析】:
A选项: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有水、二氧化碳等,该实验不能验证蜡烛燃烧的所有生成物,故A选项错误。
B选项:甲图实验中,将火柴梗放在火焰中,通过观察火柴梗不同部位的碳化程度,可以比较出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高低,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故B选项正确。
C选项:乙图实验中,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若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只能验证蜡烛燃烧后有水生成,不能验证有二氧化碳生成,验证二氧化碳需用澄清石灰水,故C选项错误。
D选项:丙图的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不是可以燃烧的气体,故D选项错误。
【答案】:B
A选项: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有水、二氧化碳等,该实验不能验证蜡烛燃烧的所有生成物,故A选项错误。
B选项:甲图实验中,将火柴梗放在火焰中,通过观察火柴梗不同部位的碳化程度,可以比较出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高低,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故B选项正确。
C选项:乙图实验中,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若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只能验证蜡烛燃烧后有水生成,不能验证有二氧化碳生成,验证二氧化碳需用澄清石灰水,故C选项错误。
D选项:丙图的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不是可以燃烧的气体,故D选项错误。
【答案】:B
7. 给100 mL液体加热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① 试管 ② 烧杯 ③ 酒精灯 ④ 试管架 ⑤ 陶土网 ⑥ 铁架台(带铁圈)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⑤⑥
D.①③⑤⑥
C
)① 试管 ② 烧杯 ③ 酒精灯 ④ 试管架 ⑤ 陶土网 ⑥ 铁架台(带铁圈)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⑤⑥
D.①③⑤⑥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实验室中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及适用范围。需要给$100mL$液体加热,由于液体的量较大,不可能用试管,只能用烧杯。烧杯不能直接加热,需要垫陶土网,同时还需要加热的仪器酒精灯,以及固定烧杯的铁架台(带铁圈)。
试管架是用来放试管的,与本题无关。
试管一般用于少量液体的加热,且加热时不需要陶土网。
逐一分析选项:
A选项包含试管、酒精灯和陶土网,但缺少烧杯和铁架台,不能完成加热任务,故A错误。
B选项包含烧杯、酒精灯和陶土网,但缺少铁架台来固定烧杯,故B错误。
C选项包含烧杯、酒精灯、陶土网和铁架台,可以完成加热任务,故C正确。
D选项包含试管、酒精灯、陶土网和铁架台,但缺少烧杯,且试管不适用于大量液体的加热,故D错误。
【答案】:
C
本题考查实验室中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及适用范围。需要给$100mL$液体加热,由于液体的量较大,不可能用试管,只能用烧杯。烧杯不能直接加热,需要垫陶土网,同时还需要加热的仪器酒精灯,以及固定烧杯的铁架台(带铁圈)。
试管架是用来放试管的,与本题无关。
试管一般用于少量液体的加热,且加热时不需要陶土网。
逐一分析选项:
A选项包含试管、酒精灯和陶土网,但缺少烧杯和铁架台,不能完成加热任务,故A错误。
B选项包含烧杯、酒精灯和陶土网,但缺少铁架台来固定烧杯,故B错误。
C选项包含烧杯、酒精灯、陶土网和铁架台,可以完成加热任务,故C正确。
D选项包含试管、酒精灯、陶土网和铁架台,但缺少烧杯,且试管不适用于大量液体的加热,故D错误。
【答案】:
C
8. 碘化银是我国实施人工增雨的主要催化剂,它比干冰制造冰晶的功效高出百倍。
①碘化银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毒性低;③ 熔点558℃,沸点1506℃;④几乎不溶于水;⑤可用于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⑥应该用棕色玻璃瓶包装,储存于阴凉、干燥、避光处。
根据上述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
(2)根据储存注意事项,推测碘化银的另一性质可能是
①碘化银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毒性低;③ 熔点558℃,沸点1506℃;④几乎不溶于水;⑤可用于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⑥应该用棕色玻璃瓶包装,储存于阴凉、干燥、避光处。
根据上述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
①③④
,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②
,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⑤
。(填序号)(2)根据储存注意事项,推测碘化银的另一性质可能是
见光易分解
。答案:【解析】:
(1) 本题主要考察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物质用途的区分。
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根据题目描述,①碘化银常温下为黄色晶体,描述的是颜色和状态,属于物理性质;③熔点558℃,沸点1506℃,描述的是熔点和沸点,也属于物理性质;④几乎不溶于水,描述的是溶解性,同样属于物理性质。因此,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①③④。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毒性等。根据题目描述,②毒性低,描述的是毒性,属于化学性质。因此,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②。
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根据题目描述,⑤可用于制造照相感光乳剂,描述的是碘化银的用途。因此,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⑤。
(2) 本题主要考察根据储存注意事项推测物质性质的能力。
根据储存注意事项“应该用棕色玻璃瓶包装,储存于阴凉、干燥、避光处”,我们可以推测碘化银可能具有见光易分解的性质。因为棕色玻璃瓶可以阻挡部分光线,避免碘化银直接暴露于阳光下;而阴凉、干燥、避光的环境也可以进一步保护碘化银,防止其因光照而分解。
【答案】:
(1) ①③④;②;⑤
(2) 见光易分解
(1) 本题主要考察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物质用途的区分。
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根据题目描述,①碘化银常温下为黄色晶体,描述的是颜色和状态,属于物理性质;③熔点558℃,沸点1506℃,描述的是熔点和沸点,也属于物理性质;④几乎不溶于水,描述的是溶解性,同样属于物理性质。因此,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①③④。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毒性等。根据题目描述,②毒性低,描述的是毒性,属于化学性质。因此,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②。
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根据题目描述,⑤可用于制造照相感光乳剂,描述的是碘化银的用途。因此,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⑤。
(2) 本题主要考察根据储存注意事项推测物质性质的能力。
根据储存注意事项“应该用棕色玻璃瓶包装,储存于阴凉、干燥、避光处”,我们可以推测碘化银可能具有见光易分解的性质。因为棕色玻璃瓶可以阻挡部分光线,避免碘化银直接暴露于阳光下;而阴凉、干燥、避光的环境也可以进一步保护碘化银,防止其因光照而分解。
【答案】:
(1) ①③④;②;⑤
(2) 见光易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