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阅读材料,完成练习。(13 分)
[材料一]
“革命伟人——周恩来”回忆录
余心言
①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②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材料二]
“革命伟人——彭真”回忆录
① 彭真是山西省曲沃县侯马镇(今侯马市)人,他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自幼家境艰难,饱尝生活的困顿。他是家中长子,肩负着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幼年丧父,彭真很小就帮母亲操持家务,分担生计。在干活的过程中磨炼出了特别坚韧的意志。
② 1922 年,20 岁的彭真离开家乡,进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学习,临行前,母亲拿出家中仅有的一些积蓄交给彭真作为学费和生活费。她对彭真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句话深深地印在彭真的脑海中,成为他日后奋斗的动力。求学期间,他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思想逐渐由个人的小家转向国家的大业,树立了“匡扶正义,铲除不平”的人生志向。1923 年,彭真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踏上了革命的道路。1929 年,彭真在天津被捕入狱。在狱中,他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有一次,彭真在受刑后昏迷不醒,他梦见了母亲,醒来后他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因为他知道,只有革命成功才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1. 借助材料一中的关键句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6 分)
周恩来亲眼看见了
2. (思维导图)阅读材料二,根据时间轴梳理文中的主要事件。(4 分)

3. 关于两篇材料,下列表述不•恰•当•的是(3 分)(
A. 两个主人公都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B. 他们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C. 他们立下志向都是因为受到老师的影响。
D. 选文都写了他们立下志向的原因。
[材料一]
“革命伟人——周恩来”回忆录
余心言
①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②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材料二]
“革命伟人——彭真”回忆录
① 彭真是山西省曲沃县侯马镇(今侯马市)人,他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自幼家境艰难,饱尝生活的困顿。他是家中长子,肩负着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幼年丧父,彭真很小就帮母亲操持家务,分担生计。在干活的过程中磨炼出了特别坚韧的意志。
② 1922 年,20 岁的彭真离开家乡,进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学习,临行前,母亲拿出家中仅有的一些积蓄交给彭真作为学费和生活费。她对彭真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句话深深地印在彭真的脑海中,成为他日后奋斗的动力。求学期间,他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思想逐渐由个人的小家转向国家的大业,树立了“匡扶正义,铲除不平”的人生志向。1923 年,彭真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踏上了革命的道路。1929 年,彭真在天津被捕入狱。在狱中,他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有一次,彭真在受刑后昏迷不醒,他梦见了母亲,醒来后他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因为他知道,只有革命成功才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1. 借助材料一中的关键句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6 分)
周恩来亲眼看见了
中国女人的不幸
,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志向。2. (思维导图)阅读材料二,根据时间轴梳理文中的主要事件。(4 分)
3. 关于两篇材料,下列表述不•恰•当•的是(3 分)(
C
)A. 两个主人公都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B. 他们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C. 他们立下志向都是因为受到老师的影响。
D. 选文都写了他们立下志向的原因。
答案:1. 中国女人的不幸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接触进步思想,树立人生志向 狱中被严刑拷打,坚定革命信念
3. C 解析:彭真和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分别是由于母亲的激励、进步思想的影响和亲眼看见国人被外国人欺凌,而不是受到老师的影响。
2. 接触进步思想,树立人生志向 狱中被严刑拷打,坚定革命信念
3. C 解析:彭真和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分别是由于母亲的激励、进步思想的影响和亲眼看见国人被外国人欺凌,而不是受到老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