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文章开头引用新疆农民的话“姑娘有四十四个辫子,树有九十九条根”的作用是什么?(2分)______
17.在叙写吐逊、习尔甫打铁之前,先讲述了两个关于吐逊的有趣的故事,是否多余,为什么?(2分)______
18.文章对在铁匠铺所见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4分)______
19.结合具体事例,说说吐逊是个怎样的人。(4分)______
20.分析题目“刨头”的作用。(4分)______
①文章开头引用新疆农民的话,巧妙引出残存的树根来年又冒出小树苗的事实,幽默风趣。②同时又巧妙地交代了刨头在当地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17.在叙写吐逊、习尔甫打铁之前,先讲述了两个关于吐逊的有趣的故事,是否多余,为什么?(2分)______
不多余。①先讲述的两个故事,既简要刻画了人物的性格。②又用有趣的故事为下文作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8.文章对在铁匠铺所见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4分)______
①先写初见时的印象:两人很老了,身体显得单薄,但动作娴熟从容。为下文蓄势。②再具体叙写二人打制刨头的过程,再现传统技艺,讴歌劳动之美。③最后写吐逊把刚打好的刨头推荐给买刨头的人,二人心里有些失落,体现了二人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视。
19.结合具体事例,说说吐逊是个怎样的人。(4分)______
①吐逊专门找到说他打制的刨头不好用的那人,用刨头挖完整块地,表明他对自己打制刨头的技术很自信,也表明他对自己的产品负责的态度。②被人偷走刨头,找到后却不揭穿,表现了吐逊的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
20.分析题目“刨头”的作用。(4分)______
①文章以“刨头”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结构严谨:先介绍刨头在当地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再叙写吐逊师徒二人打制刨头的过程,结尾描写农人挥舞刨头劳作的情景。②文章写刨头,突出打制刨头、用刨头劳作的情形,侧重于借物写人,赞颂劳动者老当益壮、自立自强的品质,弘扬劳动精神(或工匠精神)。
答案:16.①文章开头引用新疆农民的话,巧妙引出残存的树根来年又冒出小树苗的事实,幽默风趣。②同时又巧妙地交代了刨头在当地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17.不多余。①先讲述的两个故事,既简要刻画了人物的性格。②又用有趣的故事为下文作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8.①先写初见时的印象:两人很老了,身体显得单薄,但动作娴熟从容。为下文蓄势。②再具体叙写二人打制刨头的过程,再现传统技艺,讴歌劳动之美。③最后写吐逊把刚打好的刨头推荐给买刨头的人,二人心里有些失落,体现了二人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视。
19.①吐逊专门找到说他打制的刨头不好用的那人,用刨头挖完整块地,表明他对自己打制刨头的技术很自信,也表明他对自己的产品负责的态度。②被人偷走刨头,找到后却不揭穿,表现了吐逊的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
20.①文章以“刨头”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结构严谨:先介绍刨头在当地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再叙写吐逊师徒二人打制刨头的过程,结尾描写农人挥舞刨头劳作的情景。②文章写刨头,突出打制刨头、用刨头劳作的情形,侧重于借物写人,赞颂劳动者老当益壮、自立自强的品质,弘扬劳动精神(或工匠精神)。
17.不多余。①先讲述的两个故事,既简要刻画了人物的性格。②又用有趣的故事为下文作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8.①先写初见时的印象:两人很老了,身体显得单薄,但动作娴熟从容。为下文蓄势。②再具体叙写二人打制刨头的过程,再现传统技艺,讴歌劳动之美。③最后写吐逊把刚打好的刨头推荐给买刨头的人,二人心里有些失落,体现了二人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视。
19.①吐逊专门找到说他打制的刨头不好用的那人,用刨头挖完整块地,表明他对自己打制刨头的技术很自信,也表明他对自己的产品负责的态度。②被人偷走刨头,找到后却不揭穿,表现了吐逊的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
20.①文章以“刨头”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结构严谨:先介绍刨头在当地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再叙写吐逊师徒二人打制刨头的过程,结尾描写农人挥舞刨头劳作的情景。②文章写刨头,突出打制刨头、用刨头劳作的情形,侧重于借物写人,赞颂劳动者老当益壮、自立自强的品质,弘扬劳动精神(或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