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你参与“写景诗文”专题学习并完成题目。(12分)
[材料一] 山中雪后
郑板桥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材料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材料三] 于是舟子导往。村在两山夹道中。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纡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舍,不愧隐者之居。中有皂荚亭,树大可两抱。余所历园亭,此为第一。园左有山,俗呼鸡笼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如杭城之瑞石古洞,而不及其玲珑。旁一青石如榻,鸿干卧其上曰:“此处仰观峰岭,俯视园亭,既旷且幽,可以开樽矣。”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土人知余等觅地而来,误以为堪舆,以某处有好风水相告。鸿干曰:“但期合意,不论风水。”
(选自《浮生六记》)
【注】①茆:同“茅”,茅草。②鸿干:沈复之友。③土人:当地人。④堪舆:风水。
5.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
6.材料一、二画横线句子,是怎样从感官角度表现雪景特点的?请简要分析。(4分)
7.《山中雪后》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8.材料二中“痴”和材料三中“意”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材料一] 山中雪后
郑板桥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材料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材料三] 于是舟子导往。村在两山夹道中。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纡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舍,不愧隐者之居。中有皂荚亭,树大可两抱。余所历园亭,此为第一。园左有山,俗呼鸡笼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如杭城之瑞石古洞,而不及其玲珑。旁一青石如榻,鸿干卧其上曰:“此处仰观峰岭,俯视园亭,既旷且幽,可以开樽矣。”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土人知余等觅地而来,误以为堪舆,以某处有好风水相告。鸿干曰:“但期合意,不论风水。”
(选自《浮生六记》)
【注】①茆:同“茅”,茅草。②鸿干:沈复之友。③土人:当地人。④堪舆:风水。
5.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
6.材料一、二画横线句子,是怎样从感官角度表现雪景特点的?请简要分析。(4分)
①材料一是从视觉角度表现,写出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营造清寂苍茫之感。②材料二是从听觉角度表现,人鸟声消失,写出了西湖静谧安静的环境,营造寂寥空旷之感。
7.《山中雪后》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通过表达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表现自己清高坚忍、洁身自好的品质。
8.材料二中“痴”和材料三中“意”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①《湖心亭看雪》作者在大雪三日后独往湖心亭看雪,欣赏独特的山水之趣,是一种“痴”。《浮生六记》作者对山水的审美标准,不在风水,而在是否合乎心意,即所谓的“意”。②无论是“痴”还是“意”,都表现了作者孤高纯洁、不随波逐流的品格。
答案:5. 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 6. ①材料一是从视觉角度表现,写出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营造清寂苍茫之感。②材料二是从听觉角度表现,人鸟声消失,写出了西湖静谧安静的环境,营造寂寥空旷之感。7. 通过表达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表现自己清高坚忍、洁身自好的品质。8. ①《湖心亭看雪》作者在大雪三日后独往湖心亭看雪,欣赏独特的山水之趣,是一种“痴”。《浮生六记》作者对山水的审美标准,不在风水,而在是否合乎心意,即所谓的“意”。②无论是“痴”还是“意”,都表现了作者孤高纯洁、不随波逐流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