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内阅读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5. 第一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
6. 第二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7. 如何理解第三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8. 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如所感的悲凉”?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5. 第一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
①“严寒”写明回故乡的季节。②“冒”写出“我”回故乡的急切心情。
6. 第二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①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②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7. 如何理解第三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①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②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8. 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如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继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答案:5. ①“严寒”写明回故乡的季节。②“冒”写出“我”回故乡的急切心情。
6. ①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②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7. ①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②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8.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继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6. ①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②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7. ①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②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8.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继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杖,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多少代了。这么多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多少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多少斤的粮食,更不知这么多斤的粮食养活了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元,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元,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元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垄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米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垄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失明的人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摘编自《安徽青年报》,有删改)
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10.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______
11. 小说连续使用“不知……多少”“这么多”之类的短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______
12.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______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杖,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多少代了。这么多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多少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多少斤的粮食,更不知这么多斤的粮食养活了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元,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元,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元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垄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米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垄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失明的人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摘编自《安徽青年报》,有删改)
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B
D
)10.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______
①锄作为一种传统农具,象征传统的农业生活方式,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②锄地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六安爷的最后一次锄地暗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告别。
11. 小说连续使用“不知……多少”“这么多”之类的短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______
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12.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______
理解六安爷的关键: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劳动者无法再“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答案:9. B D
10. ①锄作为一种传统农具,象征传统的农业生活方式,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②锄地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六安爷的最后一次锄地暗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告别。
11. 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12. 理解六安爷的关键: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劳动者无法再“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10. ①锄作为一种传统农具,象征传统的农业生活方式,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②锄地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六安爷的最后一次锄地暗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告别。
11. 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12. 理解六安爷的关键: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劳动者无法再“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