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A.某中学生的身高为 160 mm
B.一般人步行的速度是 1.2 m/s
C.人感觉舒适的气温是 40°C
D.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 12 h
B
)。A.某中学生的身高为 160 mm
B.一般人步行的速度是 1.2 m/s
C.人感觉舒适的气温是 40°C
D.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 12 h
答案:B
2. 在物理课上,老师让小明在说话的同时,用手指触及自己的喉部,这样做的意图是(
A.示范指导发声方法
B.通过人体传声引起听觉
C.通过触觉感知声音
D.通过触觉感知声带振动
D
)。A.示范指导发声方法
B.通过人体传声引起听觉
C.通过触觉感知声音
D.通过触觉感知声带振动
答案:D
3.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时,悦耳动听的音乐也是噪声
B.凭听觉能判定物体是否振动
C.调节琴弦松紧可以改变琴声的音色
D.利用超声波可以测量地月的距离
A
)。A.有时,悦耳动听的音乐也是噪声
B.凭听觉能判定物体是否振动
C.调节琴弦松紧可以改变琴声的音色
D.利用超声波可以测量地月的距离
答案:A
4. 下列与物态变化有关的一些情景中与升华现象有关的是(
A. 春天冰雪消融
B. 冰冻的衣服能晾干
C. 窗玻璃上有水雾
D. 干手器将手烘干
B
)。
B. 冰冻的衣服能晾干
C. 窗玻璃上有水雾
D. 干手器将手烘干
答案:B
5. 使用电冰箱时,小明观察或感受到下列一些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关于这些现象成因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冰是由于水发生了凝华
B.潮湿的手拿取冷冻室的冰棒,手有被黏住的感觉,这是因为冰熔化了
C.拉开冷冻室的门,看见一股“白气”,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从冷冻室取出饮料瓶,瓶的外壁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饮料熔化了
C
)。A.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冰是由于水发生了凝华
B.潮湿的手拿取冷冻室的冰棒,手有被黏住的感觉,这是因为冰熔化了
C.拉开冷冻室的门,看见一股“白气”,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从冷冻室取出饮料瓶,瓶的外壁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饮料熔化了
答案:C
6. 鲁迅先生在《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种“山……向船尾跑去了”的感觉,是因为所选的参照物是
A.船
B.山
C.河岸
D.河岸的树
A
。A.船
B.山
C.河岸
D.河岸的树
答案:A
7. 节假日,小明骑自行车游览家乡风光。他先用 48 min 骑行 12 km,休息 15 min,再用 27 min 骑行 4.5 km 到达目的地。小明全程骑行的平均速度是(
A.13.2 km/h
B.11 km/h
C.15 km/h
D.10 km/h
B
)。A.13.2 km/h
B.11 km/h
C.15 km/h
D.10 km/h
答案:B
解析:
全程骑行路程:$12 + 4.5 = 16.5\ km$
全程骑行时间:$48 + 27 = 75\ min = \frac{75}{60} = 1.25\ h$
平均速度:$\frac{16.5}{1.25} = 13.2\ km/h$
1
全程骑行时间:$48 + 27 = 75\ min = \frac{75}{60} = 1.25\ h$
平均速度:$\frac{16.5}{1.25} = 13.2\ km/h$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