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工艺。图5-7-1是内画大师在鼻烟壶内用特制的笔作画的场景,请你估测该鼻烟壶的高度约(

A.10 cm
B.10 mm
C.2 cm
D.2 mm
A
)。
A.10 cm
B.10 mm
C.2 cm
D.2 mm
答案:A
2.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数据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洗澡水的温度一般约为 $75^{\circ}C$
B.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4 s
C.一百元人民币的长度约15 cm
D.成年人正常步行5 min通过的路程约为36 m
C
)。A.洗澡水的温度一般约为 $75^{\circ}C$
B.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4 s
C.一百元人民币的长度约15 cm
D.成年人正常步行5 min通过的路程约为36 m
答案:C
3. 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2 m的两点,甲从P点向Q方向、乙从Q点同时沿直线同向而行,它们的s-t图像如图5-7-2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甲到达Q点时,乙离P点20 m
C.甲、乙相遇时离Q点6 m
D.经过3 s,甲、乙相距3 m
B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甲到达Q点时,乙离P点20 m
C.甲、乙相遇时离Q点6 m
D.经过3 s,甲、乙相距3 m
答案:B
解析:
由图像得:
甲的速度:$v_{甲}=\frac{s_{甲}}{t_{甲}}=\frac{12\ m}{4\ s}=3\ m/s$
乙的速度:$v_{乙}=\frac{s_{乙}}{t_{乙}}=\frac{12\ m}{6\ s}=2\ m/s$
A. $v_{甲}=3\ m/s>v_{乙}=2\ m/s$,A错误。
B. 甲到达Q点用时$t=4\ s$,乙运动距离$s_{乙}=v_{乙}t=2\ m/s×4\ s=8\ m$,乙离P点距离:$12\ m+8\ m=20\ m$,B正确。
C. 设相遇时间为$t$,$v_{甲}t=12\ m+v_{乙}t$,$3t=12+2t$,$t=12\ s$,相遇时乙离Q点:$v_{乙}t=2\ m/s×12\ s=24\ m$,C错误。
D. 3s时,甲运动$s_{甲}=3\ m/s×3\ s=9\ m$,乙运动$s_{乙}=2\ m/s×3\ s=6\ m$,相距:$12\ m+6\ m-9\ m=9\ m$,D错误。
答案:B
甲的速度:$v_{甲}=\frac{s_{甲}}{t_{甲}}=\frac{12\ m}{4\ s}=3\ m/s$
乙的速度:$v_{乙}=\frac{s_{乙}}{t_{乙}}=\frac{12\ m}{6\ s}=2\ m/s$
A. $v_{甲}=3\ m/s>v_{乙}=2\ m/s$,A错误。
B. 甲到达Q点用时$t=4\ s$,乙运动距离$s_{乙}=v_{乙}t=2\ m/s×4\ s=8\ m$,乙离P点距离:$12\ m+8\ m=20\ m$,B正确。
C. 设相遇时间为$t$,$v_{甲}t=12\ m+v_{乙}t$,$3t=12+2t$,$t=12\ s$,相遇时乙离Q点:$v_{乙}t=2\ m/s×12\ s=24\ m$,C错误。
D. 3s时,甲运动$s_{甲}=3\ m/s×3\ s=9\ m$,乙运动$s_{乙}=2\ m/s×3\ s=6\ m$,相距:$12\ m+6\ m-9\ m=9\ m$,D错误。
答案:B
4. 如图5-7-3所示为房顶旗帜的飘扬情况,请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甲、乙两只船的运动情况(

A.甲船一定向左运动,乙船可能静止
B.甲船可能向左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C.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右运动
D.甲船可能静止,乙船一定向右运动
C
)。
A.甲船一定向左运动,乙船可能静止
B.甲船可能向左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C.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右运动
D.甲船可能静止,乙船一定向右运动
答案:C
解析:
由房顶旗帜飘扬方向可知风向右吹。
甲船旗帜向左飘,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且速度大于风速)。
乙船旗帜向右飘,乙船可能静止、向左运动或向右运动(速度小于风速)。
结论:C
甲船旗帜向左飘,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且速度大于风速)。
乙船旗帜向右飘,乙船可能静止、向左运动或向右运动(速度小于风速)。
结论:C
5. 在体育测试中,小红的百米赛跑成绩是16 s,测得她在50 m处的速度是6 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 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 m/s
B.6.25 m/s
C.6.75 m/s
D.7.5 m/s
B
)。
A.6 m/s
B.6.25 m/s
C.6.75 m/s
D.7.5 m/s
答案:B
解析:
平均速度公式:$v = \frac{s}{t}$
全程路程$s = 100m$,时间$t = 16s$
$v = \frac{100m}{16s} = 6.25m/s$
结论:B
全程路程$s = 100m$,时间$t = 16s$
$v = \frac{100m}{16s} = 6.25m/s$
结论:B
6. 如图5-7-4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0.1
cm,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B
,该物体的长度是1.35(1.34~1.38均正确)
cm。答案:0.1 B 1.35(1.34~1.38均正确)
解析:
0.1 B 1.35
7. 如图5-7-5(a)所示,频闪照片记录了A、B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1 s所在的不同位置,在频闪照片记录的时间内,
B
球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图5-7-5(b)中的图线描述的是A
球的运动。答案: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