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______
(2)义之端也______
(3)苟能充之______
(4)不足以事父母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______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______
3. 孟子是如何证明“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的?______
4.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______
(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______
同“邀”,求
(2)义之端也______
开端、起源、源头
(3)苟能充之______
如果
(4)不足以事父母______
服侍、赡养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______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______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3. 孟子是如何证明“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的?______
孟子列举了人们目睹小孩子将要坠入井中的事例,说明凡是见者都会心生恐惧和同情之心。见者会产生这样的心理,不是因为他们想与孩子的父母结交,也不是因为想要获得好名声,更不是因为讨厌听哭闹声。由此而证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皆有之的。
4.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______
[示例]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私欲的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答案:1.(1)同“邀”,求 (2)开端、起源、源头 (3)如果 (4)服侍、赡养
2.(1)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2)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3. 孟子列举了人们目睹小孩子将要坠入井中的事例,说明凡是见者都会心生恐惧和同情之心。见者会产生这样的心理,不是因为他们想与孩子的父母结交,也不是因为想要获得好名声,更不是因为讨厌听哭闹声。由此而证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皆有之的。
4. [示例]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私欲的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2.(1)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2)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3. 孟子列举了人们目睹小孩子将要坠入井中的事例,说明凡是见者都会心生恐惧和同情之心。见者会产生这样的心理,不是因为他们想与孩子的父母结交,也不是因为想要获得好名声,更不是因为讨厌听哭闹声。由此而证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皆有之的。
4. [示例]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私欲的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