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结合反射弧的结构模式,依据“自由落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通过实验测试“感受器”受到刺激到“效应器”作出反应的时间,构建“人的反应时间”概念。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把 30 cm 的直尺,测试者握住直尺的上端,被试者站在旁边,手靠近直尺的下端,与 0 刻度处对齐。握住直尺的人松手让直尺落下,被试者必须尽快抓住直尺。记录被试者抓住直尺的位置所对应的数值,并对照下面的手抓刻度与反应时间对照表找出反应时间。经过多次测试,记录每次的反应时间,并计算平均值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比较组内同学反应时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结合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分析在上述测量过程中,人的反射弧是如何发生反射的。
| 直尺上的刻度/cm | 反应时间/s | 直尺上的刻度/cm | 反应时间/s |
| 1 | 0.05 | 16 | 0.18 |
| 2 | 0.06 | 17 | 0.19 |
| 3 | 0.08 | 18 | 0.19 |
| 4 | 0.09 | 19 | 0.20 |
| 5 | 0.10 | 20 | 0.20 |
| 6 | 0.11 | 21 | 0.21 |
| 7 | 0.12 | 22 | 0.21 |
| 8 | 0.13 | 23 | 0.22 |
| 9 | 0.14 | 24 | 0.22 |
| 10 | 0.14 | 25 | 0.23 |
| 11 | 0.15 | 26 | 0.23 |
| 12 | 0.16 | 27 | 0.23 |
| 13 | 0.16 | 28 | 0.24 |
| 14 | 0.17 | 29 | 0.24 |
| 15 | 0.17 | 30 | 0.25 |

| 直尺上的刻度/cm | 反应时间/s | 直尺上的刻度/cm | 反应时间/s |
| 1 | 0.05 | 16 | 0.18 |
| 2 | 0.06 | 17 | 0.19 |
| 3 | 0.08 | 18 | 0.19 |
| 4 | 0.09 | 19 | 0.20 |
| 5 | 0.10 | 20 | 0.20 |
| 6 | 0.11 | 21 | 0.21 |
| 7 | 0.12 | 22 | 0.21 |
| 8 | 0.13 | 23 | 0.22 |
| 9 | 0.14 | 24 | 0.22 |
| 10 | 0.14 | 25 | 0.23 |
| 11 | 0.15 | 26 | 0.23 |
| 12 | 0.16 | 27 | 0.23 |
| 13 | 0.16 | 28 | 0.24 |
| 14 | 0.17 | 29 | 0.24 |
| 15 | 0.17 | 30 | 0.25 |

答案:反射弧发生反射的过程:
1. 感受器:被试者眼睛(视网膜感光细胞)感受到直尺下落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2. 传入神经: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到神经中枢;
3. 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接收并处理信息;
4. 传出神经:处理后的指令通过运动神经传到效应器;
5. 效应器:手部肌肉(骨骼肌)接受指令后收缩,完成抓握直尺的反应。
1. 感受器:被试者眼睛(视网膜感光细胞)感受到直尺下落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2. 传入神经: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到神经中枢;
3. 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接收并处理信息;
4. 传出神经:处理后的指令通过运动神经传到效应器;
5. 效应器:手部肌肉(骨骼肌)接受指令后收缩,完成抓握直尺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