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程
程
颐
(yí
) 譬
如(pì
)颛
顼
(zhuān xū
) 顾颉
刚(jié
)答案:yí pì zhuān xū jié
2. 下列句中的画线词语在句中有反义词的是(
A.……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B.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C.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C
)A.……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B.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C.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答案:C(其他各项正确的应是:迷信—科学 亲见—耳闻 进步—退步)
3. 根据语境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____,常常____书中的学说,常常____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A.辩论 评判 修正
B.评判 辩论 修正
C.辩论 修正 评判
D.修正 辩论 评判
A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____,常常____书中的学说,常常____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A.辩论 评判 修正
B.评判 辩论 修正
C.辩论 修正 评判
D.修正 辩论 评判
答案:A
4. 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___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___
在学习的时候,对于应该怀疑的地方而不怀疑,就等于没有学;学习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
答案:在学习的时候,对于应该怀疑的地方而不怀疑,就等于没有学;学习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完成练习。
1. 文段首句在课文中的作用是
2. 这一段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___
3.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和“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的两个事例要证明这段中哪句话?___
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完成练习。
1. 文段首句在课文中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
;其中第一分句是上文的总结(概括)
。2. 这一段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___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和“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的两个事例要证明这段中哪句话?___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答案:1.承上启下 总结(概括)
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
不问用不用,只说知不知
梁衡
①近日去看望 96 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谈话间我提到:“您关于古代东方语言的研究对现在有什么用?”先生说:“学问不能拿有用无用来衡量。当年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有什么用?”一语如重锤,敲醒了我懵懂的头脑。
②是的,对学者来说,做学问单单是为了有用吗?显然不是,不但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时不这样问,就是哥白尼研究天体运动、达尔文研究生物进化、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都不这样问。如果只依有用无用来衡量,许多人早就不做学问了。哥白尼直到临死前,他的《天体运行论》才出版,这时他已双目失明,只用手摸了一下这本耗尽他一生精力的书便辞世了。开普勒发现了众星运动规律后说:“认识这一真理已实现了我最美好的期望,也可能当代就有人读懂它,也可能后世才有人能读懂,这我就管不着了。”
③他们不管,谁来管呢?自然有下一道程序,由实践层面的人——技术人员、设计师、企业家、管理者、政治家等去管。社会就这样接续发展,科学技术、学术就这样不断进步。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后,又经过了 40 年,这期间通过许多人的努力,第一颗原子弹才爆炸。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稍有区别,但也有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要人去静心研究。马克思本来身在工人运动第一线,当他深感工人运动缺少理论支持时,就退出一线去研究《资本论》等理论。当时他已穷得揭不开锅,说:从来没有像我这样一个最缺少货币的人来研究货币。如果为了有用,他最应该去经商,先赚一把货币。他的经济、哲学、社科理论让后来实践层面的革命家、管理者演绎出一个轰轰烈烈的新时代。
④原来知识是分上游、下游的。上游是那些最基本的原理,解决规律层面的问题;下游是执行和操作的方法,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上游是科学,下游是技术;上游是学术、是思想,下游是方案、是行动。由于科学、学术的超前性,许多科学家、学者经常看不到自己学问的实用结果。但他们并不悲伤、并不计较,他们不管用与不用,而只管知与不知,只要不知道的事就去研究。梁启超说,做学问不为什么,就为我的兴趣,为学问而学问。他们虽说不问为什么,但他们坚信知识对人类有用。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事实上,每一项新知识都对人类产生了重要作用,有的简直是惊天动地。伦琴、居里夫人、卢瑟福等一批研究放射性、原子能的早期科学家,并没有想到后来的原子弹及和平利用原子能。就是季羡林先生也没有想到他研究的梵文、吐火罗文在 40 年后让他破译了一部天书,补回了一段历史。
⑤正因为这样,我们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包括对未知世界、对自然界、对星空、对生态的尊重。因为一切未知中都藏有真知,也许哪一棵野草就是将来打开生命大门的钥匙。而面对茫然的未知世界,那些勇敢拓荒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治学时不问有用无用,正是因为他们讲大用而不计小用,看将来而不计眼前,为人类之大公而不谋个人小利。这些以学问为乐趣,为人类不断扩充知识边界的人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而他们在探知过程中所表现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治学态度和做人准则,对后人来说比他们提供的知识还重要。
(选自 2007 年 4 月 4 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学者来说,做学问不单单是为了有用。
B. 学问不问用不用,只说知不知。
C. 由于科学、学术的超前性,许多科学家、学者经常看不到自己学问的实用结果。
D. 我们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 文段①叙写“我”与季羡林先生的一次交谈,有什么作用?
3. 仿照文段③中画线句,从我国历史或现实中找到一个类似的论据,用简洁的语言补写出来(不能重复使用本文已用论据)。
4. 简要分析文段⑤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
不问用不用,只说知不知
梁衡
①近日去看望 96 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谈话间我提到:“您关于古代东方语言的研究对现在有什么用?”先生说:“学问不能拿有用无用来衡量。当年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有什么用?”一语如重锤,敲醒了我懵懂的头脑。
②是的,对学者来说,做学问单单是为了有用吗?显然不是,不但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时不这样问,就是哥白尼研究天体运动、达尔文研究生物进化、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都不这样问。如果只依有用无用来衡量,许多人早就不做学问了。哥白尼直到临死前,他的《天体运行论》才出版,这时他已双目失明,只用手摸了一下这本耗尽他一生精力的书便辞世了。开普勒发现了众星运动规律后说:“认识这一真理已实现了我最美好的期望,也可能当代就有人读懂它,也可能后世才有人能读懂,这我就管不着了。”
③他们不管,谁来管呢?自然有下一道程序,由实践层面的人——技术人员、设计师、企业家、管理者、政治家等去管。社会就这样接续发展,科学技术、学术就这样不断进步。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后,又经过了 40 年,这期间通过许多人的努力,第一颗原子弹才爆炸。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稍有区别,但也有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要人去静心研究。马克思本来身在工人运动第一线,当他深感工人运动缺少理论支持时,就退出一线去研究《资本论》等理论。当时他已穷得揭不开锅,说:从来没有像我这样一个最缺少货币的人来研究货币。如果为了有用,他最应该去经商,先赚一把货币。他的经济、哲学、社科理论让后来实践层面的革命家、管理者演绎出一个轰轰烈烈的新时代。
④原来知识是分上游、下游的。上游是那些最基本的原理,解决规律层面的问题;下游是执行和操作的方法,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上游是科学,下游是技术;上游是学术、是思想,下游是方案、是行动。由于科学、学术的超前性,许多科学家、学者经常看不到自己学问的实用结果。但他们并不悲伤、并不计较,他们不管用与不用,而只管知与不知,只要不知道的事就去研究。梁启超说,做学问不为什么,就为我的兴趣,为学问而学问。他们虽说不问为什么,但他们坚信知识对人类有用。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事实上,每一项新知识都对人类产生了重要作用,有的简直是惊天动地。伦琴、居里夫人、卢瑟福等一批研究放射性、原子能的早期科学家,并没有想到后来的原子弹及和平利用原子能。就是季羡林先生也没有想到他研究的梵文、吐火罗文在 40 年后让他破译了一部天书,补回了一段历史。
⑤正因为这样,我们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包括对未知世界、对自然界、对星空、对生态的尊重。因为一切未知中都藏有真知,也许哪一棵野草就是将来打开生命大门的钥匙。而面对茫然的未知世界,那些勇敢拓荒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治学时不问有用无用,正是因为他们讲大用而不计小用,看将来而不计眼前,为人类之大公而不谋个人小利。这些以学问为乐趣,为人类不断扩充知识边界的人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而他们在探知过程中所表现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治学态度和做人准则,对后人来说比他们提供的知识还重要。
(选自 2007 年 4 月 4 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B
)A. 对学者来说,做学问不单单是为了有用。
B. 学问不问用不用,只说知不知。
C. 由于科学、学术的超前性,许多科学家、学者经常看不到自己学问的实用结果。
D. 我们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 文段①叙写“我”与季羡林先生的一次交谈,有什么作用?
含蓄点明本文论题——不能以有用无用作为衡量是否要做学问的标准;作为论据证明本文中心论点;引出下文的具体论证;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仿照文段③中画线句,从我国历史或现实中找到一个类似的论据,用简洁的语言补写出来(不能重复使用本文已用论据)。
示例: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经过努力,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发现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用药。
4. 简要分析文段⑤的论证思路。
首先,亮出本段观点,“我们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诠释了所尊重的知识的外延。接着从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证:一是运用比喻论证法论证为什么强调尊重知识;二是运用道理论证法论证为什么要强调尊重人才。
答案:1.B(A项以偏概全;C项是客观现象,非中心论点;D项是文章结论)
2.含蓄点明本文论题——不能以有用无用作为衡量是否要做学问的标准;作为论据证明本文中心论点;引出下文的具体论证;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示例: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经过努力,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发现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用药。
4.首先,亮出本段观点,“我们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诠释了所尊重的知识的外延。接着从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证:一是运用比喻论证法论证为什么强调尊重知识;二是运用道理论证法论证为什么要强调尊重人才。
2.含蓄点明本文论题——不能以有用无用作为衡量是否要做学问的标准;作为论据证明本文中心论点;引出下文的具体论证;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示例: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经过努力,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发现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用药。
4.首先,亮出本段观点,“我们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诠释了所尊重的知识的外延。接着从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证:一是运用比喻论证法论证为什么强调尊重知识;二是运用道理论证法论证为什么要强调尊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