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中,长度的单位是
米
,符号是m
,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厘米
等。答案:米
m
千米、厘米
m
千米、厘米
2. 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应注意:
(1) 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
(2) 刻度尺的“0”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
(3) 测量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
(1) 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
被测物
,放正尺的位置。(2) 刻度尺的“0”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
对准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要垂直
。(3) 测量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
下一位
;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
和单位
。答案:被测物
对准
垂直
下一位
数字
单位
对准
垂直
下一位
数字
单位
3.
测量值
和真实值
之间的差异称为测量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可减小这种误差。答案:测量值
真实值
平均值
真实值
平均值
例题1 探究测量硬币直径的方法。
想一想 怎样用多种方法来较准确地测量一枚壹元硬币的直径?
请说出测量方法,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具体尝试一下几种方法的测量结果是否相同。
点 拨 此活动未限定实验器材,所以测量方法有多种:
(1) 借助辅助工具化暗为明。
(2) 把硬币等效画在白纸上。
(3) 用细线把硬币的周长化曲为直,先量周长后算直径。
想一想 怎样用多种方法来较准确地测量一枚壹元硬币的直径?
请说出测量方法,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具体尝试一下几种方法的测量结果是否相同。
点 拨 此活动未限定实验器材,所以测量方法有多种:
(1) 借助辅助工具化暗为明。
(2) 把硬币等效画在白纸上。
(3) 用细线把硬币的周长化曲为直,先量周长后算直径。
答案:答题卡:
方法一:借助两块三角板
1. 实验器材:一元硬币、两块直角三角板、直尺。
2. 实验方案:将两块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硬币相切,另一条直角边与直尺接触,利用直尺测量两三角板直角顶点之间的距离,即为硬币直径。
3. 测量结果: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记录结果。
方法二:借助圆柱体描述
1. 实验器材:一元硬币、白纸、铅笔、直尺。
2. 实验方案:将硬币置于白纸上,用铅笔沿硬币边缘画出轮廓,然后在圆上画出两条平行切线,并连接切点形成直径,用直尺测量直径长度。
3. 测量结果:多次画图测量取平均值记录结果。
方法三:化曲为直法
1. 实验器材:一元硬币、无弹性的细线、直尺。
2. 实验方案:用无弹性细线绕硬币一周,在细线重叠处做上记号,用直尺测量细线长度即为硬币周长,利用公式$d = \frac{C}{\pi}$($d$为直径,$C$为周长,$\pi$取$3.14$)计算硬币直径。
3. 测量结果: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记录结果。
不同方法测量结果会存在一定误差,但理论上应接近,以多次测量平均值为准。
方法一:借助两块三角板
1. 实验器材:一元硬币、两块直角三角板、直尺。
2. 实验方案:将两块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硬币相切,另一条直角边与直尺接触,利用直尺测量两三角板直角顶点之间的距离,即为硬币直径。
3. 测量结果: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记录结果。
方法二:借助圆柱体描述
1. 实验器材:一元硬币、白纸、铅笔、直尺。
2. 实验方案:将硬币置于白纸上,用铅笔沿硬币边缘画出轮廓,然后在圆上画出两条平行切线,并连接切点形成直径,用直尺测量直径长度。
3. 测量结果:多次画图测量取平均值记录结果。
方法三:化曲为直法
1. 实验器材:一元硬币、无弹性的细线、直尺。
2. 实验方案:用无弹性细线绕硬币一周,在细线重叠处做上记号,用直尺测量细线长度即为硬币周长,利用公式$d = \frac{C}{\pi}$($d$为直径,$C$为周长,$\pi$取$3.14$)计算硬币直径。
3. 测量结果: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记录结果。
不同方法测量结果会存在一定误差,但理论上应接近,以多次测量平均值为准。
例题2 用秒表测量跑100m所用的时间。
想一想 如何正确使用秒表?如何正确读数?
点 拨 首先一定要看清楚大表盘和小表盘的分度值,以及小表盘转一圈大表盘转几格。
想一想 如何正确使用秒表?如何正确读数?
点 拨 首先一定要看清楚大表盘和小表盘的分度值,以及小表盘转一圈大表盘转几格。
答案:答题卡:
1. 使用秒表步骤:
a. 检查秒表是否归零,未归零则手动归零;
b. 按下启动/停止按钮开始计时;
c. 到达终点(100m 终点线)时再次按下启动/停止按钮停止计时;
d. 记录显示时间后按复位键归零。
2. 秒表读数方法:
a. 小表盘(分针盘):分度值为 0.5 min,读出整数分钟部分;
b. 大表盘(秒针盘):分度值为 0.1 s 或 1 格(需提前确认),读出秒数部分;
c. 最终读数为小表盘分钟数 × 60 s + 大表盘秒数;
d. 注意小表盘分针是否过半,决定大表盘秒数是否进位(若小表盘分度值为 0.5 min 对应大表盘 30 s)。
3. 示例:若小表盘指针在 0~1 中间过半(如指向 0.5 min 后),大表盘读 35.2 s,则总时间 t = 0.5 × 60 s + 35.2 s = 65.2 s。
1. 使用秒表步骤:
a. 检查秒表是否归零,未归零则手动归零;
b. 按下启动/停止按钮开始计时;
c. 到达终点(100m 终点线)时再次按下启动/停止按钮停止计时;
d. 记录显示时间后按复位键归零。
2. 秒表读数方法:
a. 小表盘(分针盘):分度值为 0.5 min,读出整数分钟部分;
b. 大表盘(秒针盘):分度值为 0.1 s 或 1 格(需提前确认),读出秒数部分;
c. 最终读数为小表盘分钟数 × 60 s + 大表盘秒数;
d. 注意小表盘分针是否过半,决定大表盘秒数是否进位(若小表盘分度值为 0.5 min 对应大表盘 30 s)。
3. 示例:若小表盘指针在 0~1 中间过半(如指向 0.5 min 后),大表盘读 35.2 s,则总时间 t = 0.5 × 60 s + 35.2 s = 65.2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