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答案 2025年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第27页解析答案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怀彭荆风先生
袁龙达
第一次读到彭荆风先生的文章是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雪天,在我们县城的一个小书店。银发如雪的店主人见我在书柜前翻阅良久,便凑过来,笑眯眯地递给我一本书:“年轻人,一定读了不少书吧?我推荐你读一读彭荆风先生的文章《驿路梨花》。”我接过书,被书中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心想,彭荆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定然有着一颗美好的心灵,才能写出如此感人的文字。
多年后我从乡间调进县城工作,结识了不少从事文艺工作和热爱文学的朋友,对彭荆风先生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他是位蜚声文坛的军旅作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先生祖籍萍乡,出生在鄱阳;他的父亲彭复苏先生担任过我们铅山县的县长,双亲都在铅山终老;他小时候跟家人一起住在铅山县城河口镇的小河沿,他一直把铅山当作自己的故乡深爱着……由是,敬仰之外,在心底又添了亲切之情和某种期盼。
有人说,有缘的人,总能够相见。
2009年11月的一个下午,县文联主席打电话告诉我,彭荆风先生来铅山了,现在在为大家上文学课。我立即小跑着过去,会场里坐满了人,讲课已在进行中。彭荆风先生侃侃而谈。他一头银发,面如暖日,目光如炬,声音洪亮,完全看不出已年届八旬。时值寒冬,窗外几株悬铃木的叶子在霏霏冷雨中打着寒战,然而课堂沉浸在温暖而热烈的氛围里。
课后,彭荆风先生把我们召集到一起,说:“没想到铅山有这么多喜欢文学的年轻人。我看可以开一个班,就叫鹅湖文学习作班。我和女儿每年抽出一些时间来上课。”于是,我有幸成为班里的一员。
此后三年的夏秋时节,老师不远万里,从昆明来到铅山,义务给鹅湖文学习作班的学员上十天的课。他给我们讲小说与散文的区别,讲小说的结构、取材、情节、色彩、意境、悬念,讲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等等。他还为学员们列阅读书单,读上百篇的学员习作并逐一点评。授课之余,老师又同我们一起深入乡间采风。
2011年夏,彭荆风先生来到铅山,那日得知我们刚刚听了县委书记的报告会,他很急迫地问起了小河沿治理的事。小河沿是县城河口这座千年古镇的心和肝,是古镇人的精神家园。我很感动,彭老久居云南昆明,仍心系家乡的发展。
两个月后,我去云南出差,途经昆明,心想怎么能错过拜访老师的机会!在电话里得知我要来,彭荆风先生很高兴,说我来昆明一趟不容易,不妨先到大观楼、滇池几个地方看看,之后他再来接我。我按老师的建议一路漫游。昆明是一座色彩丰富的城市,印象最深的是花,红的紫的黄的白的,千娇百媚,馨香拂面,美得叫人心醉,许多花我都是头一次看见。老师的作品为什么那么鲜活,富有色彩?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那天下午,彭荆风先生在他的书房接待了我。几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书柜上,里面摆放着老师各个时期的戎装照与生活照。照片上的老师和坐在木椅里的老师,都是那样慈祥而温和。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金色奖牌在阳光里分外耀眼。老师向我了解了鹅湖文学习作班学员的学习与创作情况,得知不少学员在省级甚至国家级报刊上发表了文学作品,他的脸上露出了温暖的笑意。他从书柜里找出一叠文学杂志送给我,叮嘱我要坚持读书:“一天读一个短篇,一年就是365篇。”
时间是一个小偷,再美好的人,再美好的事,都会被它一一盗走。2018年7月24日,我得知彭荆风先生仙逝的消息,悲痛万分。未能前往昆明与敬爱的老师见最后一面,成了我心底抹不去的遗憾。然而彭荆风先生并未走远。晨起,面对朝晖,我会想到《太阳升起》;夜晚,遥望明月,我会默念起《今夜月色好》。入夜有梦,我与恩师重逢,相聚于驿路梨花下。
(选自2024年3月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在下面的思维导图中梳理“我”与彭荆风先生几次“相见”的相应内容。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7.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8.本文题目为《怀彭荆风先生》,作者回忆了与彭荆风先生有关的往事,他是如何把这些往事组织在一起的?
9.阅读选文最后一段,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探究两个文段中蕴含的作者情感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6.①
“我”听彭荆风先生的文学课并加入彭先生组织的鹅湖文学习作班

彭荆风先生义务给“我们”上课,授课之余一同采风

彭荆风先生向“我们”询问家乡小河治理的事

两个月后的一个下午

7.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寒冬中悬铃木的叶子以人的情态,突出天气的寒冷,从侧面表现了彭荆风先生的授课激情与个人魅力。②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窗外的寒冷与彭荆风先生课堂上“温暖而热烈”的氛围进行对比,突出了听课者的热情,从侧面表现了彭荆风先生的授课激情与个人魅力。

8.
①按照时间顺序,先讲述“我”初读彭荆风先生的作品,接着写“我”渐渐了解彭荆风先生,然后写“我”与彭荆风先生的几次相处,最后写未能见彭荆风先生最后一面。②以“我”对彭荆风先生的敬佩、感激及怀念之情为线索,甄选初读作品、与之相处、悼其离去等情节来行文。③详略安排得当,如详写“我”听彭荆风先生的文学课并加入彭先生组织的习作班和“我”去拜访彭荆风先生等事,略写彭荆风先生询问家乡小河治理的事。

9.
①二者都表达了作者的哀痛之情,选文最后一段还表达了作者未能见彭荆风先生最后一面的遗憾。②二者都表达了作者的怀念之情。链接材料还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高度赞美及尽忠革命事业的决心。

答案:6.①“我”听彭荆风先生的文学课并加入彭先生组织的鹅湖文学习作班 ②彭荆风先生义务给“我们”上课,授课之余一同采风 ③彭荆风先生向“我们”询问家乡小河治理的事 ④两个月后的一个下午 7.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寒冬中悬铃木的叶子以人的情态,突出天气的寒冷,从侧面表现了彭荆风先生的授课激情与个人魅力。②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窗外的寒冷与彭荆风先生课堂上“温暖而热烈”的氛围进行对比,突出了听课者的热情,从侧面表现了彭荆风先生的授课激情与个人魅力。 8.①按照时间顺序,先讲述“我”初读彭荆风先生的作品,接着写“我”渐渐了解彭荆风先生,然后写“我”与彭荆风先生的几次相处,最后写未能见彭荆风先生最后一面。②以“我”对彭荆风先生的敬佩、感激及怀念之情为线索,甄选初读作品、与之相处、悼其离去等情节来行文。③详略安排得当,如详写“我”听彭荆风先生的文学课并加入彭先生组织的习作班和“我”去拜访彭荆风先生等事,略写彭荆风先生询问家乡小河治理的事。 9.①二者都表达了作者的哀痛之情,选文最后一段还表达了作者未能见彭荆风先生最后一面的遗憾。②二者都表达了作者的怀念之情。链接材料还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高度赞美及尽忠革命事业的决心。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