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贯串全文。文中哪些事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些事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答案:①东京的见闻——对“清国留学生”腐化生活的反感,交代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的缘由,从而与藤野先生结识。②途经日暮里和水户——忧国之思和对爱国志士的敬仰,交代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③初到仙台受到优待——感到自己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怜悯与同情,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④匿名信事件——作为弱国学子感到愤慨辛酸,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⑤看电影事件——毅然弃医从文,决心改变“中国是弱国”的现实,寻求救国之路,交代作者与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理想的风筝
苏叔阳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了云端。
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盖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已经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拐杖,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每逢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民族英雄时,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他不喜欢笔试,而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十分清楚,倘若同学们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关切地瞧着这个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情景,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人们的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与刘老师已经近三十年没见了,倘若他还健在,我希望他可以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拐杖,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飞翔……
(选自《同题散文经典·藤野先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有删改)
1. 作者用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他的历史老师,请梳理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1)每逢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2)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
苏叔阳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了云端。
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盖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已经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拐杖,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每逢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民族英雄时,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他不喜欢笔试,而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十分清楚,倘若同学们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关切地瞧着这个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情景,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人们的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与刘老师已经近三十年没见了,倘若他还健在,我希望他可以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拐杖,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飞翔……
(选自《同题散文经典·藤野先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有删改)
1. 作者用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他的历史老师,请梳理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①幽默乐观 ②讲台上旋转着板书 ③教学有方 ④课余操场放风筝
2.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①渲染了春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②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刘老师,而叙写刘老师的事件和春天放风筝有关,风筝唤起了“我”对刘老师的回忆与思念;③由春天的风筝行文,照应题目,引起下文对刘老师的回忆。
3. 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1)每逢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2)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1)这两句话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了刘老师课上板书的情景。“撑地”“离地”“一转”等动词,连贯且细致地勾勒出仅有一条健全右腿的刘老师在一根拐杖的辅助下,转身板书的艰难过程。即便如此,他动作“急速”,说明这种艰难的动作在长期坚持下已变得相对熟练,凸显其坚韧与敬业。
(2)这句话饱含深情,意蕴丰富,刘老师放飞的不仅是风筝,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这不仅是作者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也是在提醒我们要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4. 校园“青春飞扬”摄制组计划将这篇散文拍摄成微电影,大家在筹备的过程中对开场镜头产生了争议:有人认为开场镜头应呈现刘老师,有人认为应呈现风筝。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理由。(2)这句话饱含深情,意蕴丰富,刘老师放飞的不仅是风筝,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这不仅是作者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也是在提醒我们要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示例一:开场镜头应呈现刘老师。刘老师是本文的主人公,文中刻画他年过半百、身残志坚,凭单腿与拐杖坚守讲台,形象极具冲击力。开场镜头呈现他,能快速抓住观众眼球,聚焦这一令人敬佩的人物。作者对刘老师充满感激、喜爱与赞美之情,开场用他的形象,可将这种情感直接传达给观众,引发共鸣,帮助观众融入怀念的氛围,深刻理解主题。刘老师影响了作者的人生选择,如促使其大学选历史学系,开场镜头呈现刘老师,可以为后续故事的发展作铺垫。示例二:开场镜头应呈现风筝。风筝在文中象征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也是触发作者回忆的关键。以风筝开场,营造充满希望与遐想的氛围,契合积极的情感基调。蓝天下风筝与白云相伴的画面极具视觉吸引力,能勾起观众对后续故事的好奇。文章多处围绕风筝叙述,微电影以风筝开场,能呼应题目,自然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让故事叙述更流畅。
答案:1.①幽默乐观 ②讲台上旋转着板书 ③教学有方 ④课余操场放风筝 2.①渲染了春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②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刘老师,而叙写刘老师的事件和春天放风筝有关,风筝唤起了“我”对刘老师的回忆与思念;③由春天的风筝行文,照应题目,引起下文对刘老师的回忆。 3.
(1)这两句话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了刘老师课上板书的情景。“撑地”“离地”“一转”等动词,连贯且细致地勾勒出仅有一条健全右腿的刘老师在一根拐杖的辅助下,转身板书的艰难过程。即便如此,他动作“急速”,说明这种艰难的动作在长期坚持下已变得相对熟练,凸显其坚韧与敬业。
(2)这句话饱含深情,意蕴丰富,刘老师放飞的不仅是风筝,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这不仅是作者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也是在提醒我们要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4.示例一:开场镜头应呈现刘老师。刘老师是本文的主人公,文中刻画他年过半百、身残志坚,凭单腿与拐杖坚守讲台,形象极具冲击力。开场镜头呈现他,能快速抓住观众眼球,聚焦这一令人敬佩的人物。作者对刘老师充满感激、喜爱与赞美之情,开场用他的形象,可将这种情感直接传达给观众,引发共鸣,帮助观众融入怀念的氛围,深刻理解主题。刘老师影响了作者的人生选择,如促使其大学选历史学系,开场镜头呈现刘老师,可以为后续故事的发展作铺垫。示例二:开场镜头应呈现风筝。风筝在文中象征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也是触发作者回忆的关键。以风筝开场,营造充满希望与遐想的氛围,契合积极的情感基调。蓝天下风筝与白云相伴的画面极具视觉吸引力,能勾起观众对后续故事的好奇。文章多处围绕风筝叙述,微电影以风筝开场,能呼应题目,自然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让故事叙述更流畅。
(1)这两句话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了刘老师课上板书的情景。“撑地”“离地”“一转”等动词,连贯且细致地勾勒出仅有一条健全右腿的刘老师在一根拐杖的辅助下,转身板书的艰难过程。即便如此,他动作“急速”,说明这种艰难的动作在长期坚持下已变得相对熟练,凸显其坚韧与敬业。
(2)这句话饱含深情,意蕴丰富,刘老师放飞的不仅是风筝,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这不仅是作者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也是在提醒我们要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4.示例一:开场镜头应呈现刘老师。刘老师是本文的主人公,文中刻画他年过半百、身残志坚,凭单腿与拐杖坚守讲台,形象极具冲击力。开场镜头呈现他,能快速抓住观众眼球,聚焦这一令人敬佩的人物。作者对刘老师充满感激、喜爱与赞美之情,开场用他的形象,可将这种情感直接传达给观众,引发共鸣,帮助观众融入怀念的氛围,深刻理解主题。刘老师影响了作者的人生选择,如促使其大学选历史学系,开场镜头呈现刘老师,可以为后续故事的发展作铺垫。示例二:开场镜头应呈现风筝。风筝在文中象征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也是触发作者回忆的关键。以风筝开场,营造充满希望与遐想的氛围,契合积极的情感基调。蓝天下风筝与白云相伴的画面极具视觉吸引力,能勾起观众对后续故事的好奇。文章多处围绕风筝叙述,微电影以风筝开场,能呼应题目,自然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让故事叙述更流畅。